點接觸晶體管是由研究科學家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拉坦于1947年12月在貝爾實驗室開發(fā)的。該小組一直在共同研究固態(tài)材料中的電場效應的實驗和理論,目的是用一種耗電量較小的裝置來取代真空管。
1947年12月16日進行的關鍵實驗是由一塊半導體鍺塊組成的,它有兩個非常緊密的金觸點,用一根彈簧固定在上面。布拉坦在一個塑料三角形的點上貼了一小條金箔這種結構本質上是一個點接觸二極管。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切開三角形頂端的黃金。這產生了兩個彼此非常接近的電隔離的金觸點。
所用的鍺片有一個電子過剩的表面層。當電信號穿過金箔時,它注入了空穴(缺乏電子的點)。這就形成了一個電子薄層。
應用于兩個觸點中的一個的小正電流對另一個觸點和安裝鍺塊的底座之間流動的電流有影響。事實上,觸點電流的微小變化導致第二個觸點電流的更大變化;因此它是一個放大器。第二個觸點是"集電極"。輸出的大電流終端是基極和集電極。這與后來在1951年發(fā)明的雙極結晶體管的類型不同,后者的工作方式仍然是晶體管,低電流輸入端為基極,兩個大電流輸出端為發(fā)射極和集電極。
點接觸晶體管由西電公司和其他公司商業(yè)化銷售,但很快就被雙極結晶體管所取代,后者更容易制造,也更堅固。
上一篇:再沸器是什么?
下一篇:擠出機料筒的三種結構形式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