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由中鐵建設集團華中分公司承建的青州博物館新館項目主體結構順利封頂。
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其前身益都縣博物館始建于1959年,原址系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馮溥的宗祠改建,1989年遷入現(xiàn)址。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17年與青州古城、云門山組成青州古城旅游區(qū)晉升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全國第一家建在縣級的國家一級博物館。2020年3月18日,新館項目開工建設。
博物館新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梁思成弟子張錦秋主持設計,總建筑面積50934平方米,采用漢唐風格,大氣磅礴,融合東方美學與現(xiàn)代藝術,突出傳統(tǒng)建筑的“高臺,闕樓,坡屋頂”特色。該項目是中鐵建設以PPP模式實施的代表性仿古建筑投資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
開工之初,項目團隊精心策劃,科學組織施工,選用SDDC樁地基處理技術,先在地基內成孔,再將重錘放入孔內,邊加料邊處理或分層填料后處理,最終形成高承載力的密實樁體和強力擠密的樁間土,注漿時采用樁端和樁側的后注漿技術,成功解決建筑物沉降不均勻和樁基承載力不足的難題。
新館項目主樓跨度18米,單層高度接近9米,大跨度、高樓層的設計理念是該項目的特點也是施工的難點,項目團隊經過反復調研,采用鋼桁架作為主要承重構件,使用平面桁架28榀和平面三角鋼架72榀,其中單榀最重9.6噸,最大跨度25.2米,總重量達255噸,很好地解決仿古挑檐結構受力體系復雜的難題。外立面采用金屬瓦設計,完美融合青州地方特色。創(chuàng)新采用緩粘結預應力技術,選用新型無機納米抗裂減滲防水材料,有效控制結構裂縫的發(fā)生,大大提升混凝土自防水性能,強有力保障結構施工質量。
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劃分8個區(qū)域全段流水施工,優(yōu)化施工工序,合理配置人力和物資設備資源,創(chuàng)新使用BIM5D技術,應用156智慧建造信息平臺等高新技術手段對項目的進度、質量、安全、物資設備、人員管理全面分析,極大提高工程管理質量和效率,工程施工穩(wěn)步推進。2020年8月11日,新館主樓第一塊基礎筏板開始澆筑;2020年8月29日,新館主樓第一根鋼柱吊裝就位。
截至目前,工程已累計澆筑混凝土35268.35立方米、鋼筋綁扎5365噸、鋼構件安裝1220噸,順利完成工期既定目標,全面轉入幕墻、二次結構及裝飾裝修施工階段。
青州博物館新館主體結構封頂現(xiàn)場
青州博物館新館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