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鏈接: 北京安全網(wǎng) 北京質(zhì)量網(wǎng) 北京論文網(wǎng) 北京資訊網(wǎng)
摘要:認知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首要階段,人類的這種認知貫穿于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史。我們文明的積累和財富的創(chuàng)造都和人類的認知密不可分,盡管全人類都在探索和研究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但由于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的差異,不同文化的民族,其認知心理和文化映射還是有很多差異。本文以英漢諺語為切入點,探討基于認知理論在語言文化映射上的差異。
論文關(guān)鍵詞:認知,諺語,文化,映射
認知是對我們周圍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是和客觀世界交流的初步階段,自從有人類以來,對世界的認知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人類的語言形成以后,人類就開始用語言來表述這個“客觀世界”。“在語言和客觀世界之間存在一個中間層次‘認知’。”(轉(zhuǎn)引自藍純,2005,1:3)。所以不同的民族,其哲學(xué)觀點不盡相同,由于環(huán)境和自身因素的差異,在大腦中產(chǎn)生的認知經(jīng)驗不會一樣,反映到語言上就是各有特色的經(jīng)驗論。認知科學(xué)的研究表明,語言現(xiàn)象同時也是思維現(xiàn)象,言語思維是認知能力的最高表現(xiàn);另一方面,認知又不局限于語言符號的水平,人類和其他動物也普遍存在非語言的認知能力(語言與認知研究欄目,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06,5:5)。借助于認知,人類和周圍的世界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探討認知能力在諺語上的表現(xiàn)及其文化映射對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和諧相處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1.1 語言認知心理
認知心理學(xué)認為,語言學(xué)習(xí)并不是一個從刺激到反應(yīng)這樣一個反復(fù)模仿、操練、鞏固的習(xí)慣形成的過程,而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假設(shè)驗證(hypothesis testing)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語言學(xué)習(xí)者不斷根據(jù)輸入的語言材料,對語言規(guī)則提出假設(shè),并通過驗證,對這些規(guī)則加以修正、補充和完善(許余龍,2002,1:283)。諺語是各民族語言認知的精華結(jié)晶,是反復(fù)驗證的真理。當然這種真理是有時間地點限制的。我們常說的,春雨貴如油,在英文中就很難找到類似表述,因為英國是海洋性氣候,四季不甚明顯,就算夏天也很短暫。英語的諺語“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我們漢語常說“一朵花不成春”。這種環(huán)境認知心理上的語言反應(yīng)是有巨大差別的。
認知語言學(xué)還認為“ 隱喻思維能力是隨著人的認知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是認知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認識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認知能力” (趙艷芳,2001 :102) 。 正是如此,人類的思維認知是對周圍世界的高度概括和范疇化,對客觀事物的概念形成和分類是我們?nèi)祟惔竽X非同尋常的功能。譬如,Bachelor 可被理解為未婚的成年男性,但這一名詞只有在這樣一個人類社會中才有意義:給人類社會存在婚姻制度,也存在公眾普遍認可的結(jié)婚年齡,當一個成年男性到達結(jié)婚年齡時,其他社會成員會期望他適時結(jié)婚。如果一對男女有長期的同居關(guān)系,那么其中的男方一般不會被稱作bachelor;一個從小被遺棄在層林里,在遠離人類社會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所謂“狼孩”也不會被稱作bachelor;教皇保羅二世當然也不會被視為bachelor.(轉(zhuǎn)引自藍純,2005,1:69)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早已存在的概念范疇沒有因為其內(nèi)涵的演變而改變名字,例如房子,以前就是草屋,毛坯一類,但現(xiàn)在的高樓大廈,海邊別墅也是房子,我們沒有因為這些住處的樣式和內(nèi)容裝飾的千差萬別而看到別墅,不知道是房子。這就是說當我們界定某一概念時,我們大腦的文化傳承和社會文明的潛移默化是構(gòu)成我們認知的必要材料。
人類對自然界的事物進行概念范疇劃分,往往是借助于一種巧妙而又高級的方式:隱喻,即利用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關(guān)性,將指示該事物的詞語從一種概念域投射到另一個所想表達的物體的概念域,這樣就形成了認知語言學(xué)家所說的認知投射或映射(cognitive mapping) 。認知語言學(xué)家Lakoff & Johnson (1980) 更是將隱喻作為人們的思維、行為和表達思想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方式(梁曉波,2002,2:38)。我們說的“鼻梁”就是思維隱喻的典型,我們的“梁”是架接,支柱在房屋上的橫木,但現(xiàn)在我們除了鼻梁,更有國家棟梁,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從人體部位來隱喻世界客觀事物比比皆是:人體的頭,腰,腳,所以有山頭,山頂,山腰,山腳,這在英語中也很普遍,at the foot of the hill(山腳); many hands make the work light(人多力量大); the leg of the desk (桌子腿)等。Heine 認為“ 用人的身體作為結(jié)構(gòu)模式來理解和描述其他事物是普遍的,它體現(xiàn)在所有的語言中。”(Heine , B. , 1997 :143). 這是各個民族異中有同的反應(yīng),只是各有側(cè)重點。
隱喻思維是人類認知能力的高級階段,是人類大腦思維聯(lián)系的結(jié)果。“在空間或時間上同時發(fā)生的事件在人的大腦里會建立起聯(lián)系。有共同的意義或類似的物理屬性的事件在人的大腦里也會彼此關(guān)聯(lián)。當大腦里的某個單元被激活,與該單元有聯(lián)系的其他單元也會連帶著被激活,因為它似乎抓住了人類思維活動的一個基本特點:當我們思考、推理或冥想的時候,總是一個想法連帶串起許多想法(轉(zhuǎn)引自劉宇紅, 2006,5:7) 。 這種大腦的關(guān)聯(lián)激活,終究是由外部客觀世界來決定的,從而反應(yīng)在語言上,特別是諺語上是不同的。英語中的“Cannot have one’s cake and eat it (too)”(一個人不可能既擁有這塊面包,又吃掉這塊面包或“兩者不可兼得”),而漢語中則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縱然我們現(xiàn)在也吃面包,喝牛奶,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諺語卻是不變的文化傳承。
1.2 語言認知的文化映射
一種特定語言的影響是你無法避免的;該語言是能夠被翻譯成第二語言,并產(chǎn)生互動的。但基本上是你用自己的語言來對這個世界的范疇進行解碼或歸類,而且你的大腦中已經(jīng)對這個世界固化了自己的獨特思維方式,因此你的現(xiàn)實世界與那些使用另外一種語言的范疇大不相同 (Lustig and Koester 1999: 191) 。例如,A lion in the way 本義是“獅子攔路”,但在漢語里是“攔路虎”。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在文化上表現(xiàn)的很是明顯。在西方諺語里,獅子是百獸之王,而在漢語里我們往往把老虎視為百獸之王。而且在漢語里,帶有虎字的諺語比比皆是,龍騰虎躍,如虎添翼,龍?zhí)痘⒀,虎落平陽被犬欺等等,而獅子在漢語的諺語中很難見到。
英語中的desk 和 table 不相同,但我們“桌子”概念卻是一個泛泛的包括,我們無非加上修飾語,吃飯的桌子,叫飯桌,學(xué)習(xí)的桌子,叫課桌,形狀不同,可以有方桌,圓桌等。英語中有Cry over spilt milk(牛奶打翻了,哭也沒有用),而漢語中,我們常說,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飯,也是無可挽回的意思。這里體現(xiàn)了漢語文化中的整體思維觀,木已成舟,已經(jīng)成為一個整體;生米做成熟飯,更是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只好如此。而英語中的“牛奶打翻了,哭也沒有用”散掉的東西無法收起,西方人的飲食文化和思維方式會有自己的特殊性。
2. 英漢諺語的認知差異
人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從而形成心智上的圖像意識。
意識是人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yīng),隨著人腦機能的進一步發(fā)展,人類開始通過語言來展示自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yīng)。諺語是認知世界的深刻文化映射。每一個語言的背后都有一個復(fù)雜的概念體系,這個概念體系包含數(shù)目龐大的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所謂概念隱喻就是以約定俗成的方式將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相對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結(jié)構(gòu)欠清晰的目標域之上(轉(zhuǎn)引自藍純,2005,1:119)。這就是圖像意識的解讀,對模糊的目標物上,借助于隱喻,把對事物的認知表現(xiàn)得較為清晰易懂。
2.1 諺語的認知特點
確切的翻譯需要對應(yīng)的概念體系:理解需要在結(jié)構(gòu)完善的經(jīng)歷和共同的概念化體系中找到對應(yīng)體(Lakoff, G. 1987: 312.)。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結(jié)果好就好。但在漢語中,我們強調(diào),“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就像袁世凱當皇帝,83天就結(jié)束了,而且死掉了,這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結(jié)果無法持續(xù)。中國人常說,“天下逃不過一個‘理’字”。所謂的“理”是就是客觀真理,不能違犯客觀規(guī)律。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在獅穴捋獅須。)
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Even a worm will turn. (逼人太甚,必有反抗。)
這些諺語其實和漢語都是有很大不同的,例如,Even a worm will turn. (逼人太甚,必有反抗。) 本義是“即便是個蠕蟲也會翻轉(zhuǎn)”,但我們漢語說欺人太甚,逼人之極,我們常說,“兔子急了還咬人”。兔子在我們的祖先看來是溫順的,不善反抗。逼急了,才會反抗。不到極點,不會反抗。這正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忍耐”,我們這個民族可謂災(zāi)難深重,而能忍耐負重,奮然前行。
2.2 英漢諺語的文化的映射
在英語中,有drink like a fish;在漢語中,有牛飲。漢語的幸運兒,英語則是lucky dog. She is a cat (她很惡毒)而漢語“她像只小貓”,可愛乖巧惹人喜愛。相反,我對狗的感覺就不是如此了。什么狗頭軍師,好狗不擋路,狗眼看人低,打狗看主人等等。這種諺語上的差異,主要是心理認知上的文化反映而已。一個人必須抓住語境,然后他才能弄明白單詞和句子的意義,或知道在一種語言中的單詞和句子在另外一種語言中的單詞和句子如何解釋才行 (Schultz 1990: 126) 。這就說明了諺語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當中的,又時刻映射文化的特殊性。
2.3 諺語的認知解讀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y produced symbols.(語言純粹屬于人類的和非本能的借助于任意符號來交流思想,情感和欲望的工具)(轉(zhuǎn)引自 Bloor and Bloor 1995: 243)。Acc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 regulated families. (家規(guī)再嚴,事端難免)。我們漢語中常說,“天有不測風云”,或者“禍從天降”,“人有旦夕福禍”。我們祖先的認知還是出于“天命論”“人生無常”這都充分體現(xiàn)了“宿命論”的思想。而西方人敢于冒險,認為人能“勝天”大膽改造自然和世界,即便是出現(xiàn)事端,他們也只是視為人生途中的挫折和失敗而已。
Much babbling is not without offence. (言多必失) 此英語諺語的本義是“說話多了會傷害冒犯他人”,這和漢語中的“言多必失”很相像,但不完全相同,“言多必失”是很多中國人處事圓滑,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學(xué)。俗話還有“貴人不出語”,眾人可以看出,中國的很多領(lǐng)導(dǎo)人從來沒有說錯過話,不像外國領(lǐng)導(dǎo)人會經(jīng)常因為說錯話而道歉。Because language shapes how its users organise the world, the patterns of a culture will be reflected in its language and vice-versa.( 因為語言規(guī)范著語言使用者怎么來看這個世界,文化模式在語言中得到反應(yīng),反之亦然。)(Lustig and Koester 1999: 188).這是不同的文化所培育的結(jié)果?聪旅孢@些諺語:
Beauty and chastity (honesty) seldom agree (美人多風流)
Beauty fades like a flower (紅顏易逝);beauty is only skin deep.(美貌不過一張皮)
以上這些諺語,都是對美的認知,我們國人一向認為,“自古紅顏多薄命”“紅顏禍水”國人對美的認知基本上是從負面的意義來闡釋,雖然有“愛江山更愛美人”或者“不愛江山愛美人”“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但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都是掩蓋美,壓抑美的展示。中國的傳統(tǒng)是女人的肌膚不外露,否則,就被視為“傷風敗俗”,“敗壞家風”。我們的漢語成語“誨淫誨盜”其本義是“勾引,引誘別人來奸淫和偷盜”。就如吵架,我們常說的成語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而“各打五十大板”而“一了百了”。中國人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對“較真”的老外來說,永遠也搞不清什么意思。
3. 結(jié)論
認知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第一步,不同文化的認知環(huán)境導(dǎo)致語言反映上的認知不同。諺語是濃縮了文化的精華,從認知理論來闡釋諺語文化的映射差異。正如布朗所說:文化真正是語言和思維方式,習(xí)慣和人生觀的互動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文化的特殊世界觀是通過語言來反應(yīng)的(J.M. Valdes (ed.), 1986: 45)。不同文化中的諺語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思維方式。諺語對于文化的映射可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 Bloor, T. and Bloor, M. (1995)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Hallidayan
Approach. London: Arnold. 1995: 243)
2. Brown, H.D. () ‘Learning a Second Culture’, in J.M. Valdes (ed.), Culture Bound: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33-48.
3. Heine (1997 :143) Heine , B.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Grammar[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7.
4. Lustig, M.W. and Koester, J. (1999)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 New York: Longman. 1999: 191
5.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12
6. Rossi-Landi, F. (1973) Ideologies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Paris: Mouton. 1973: 54
7. Schultz, E. (1990) Dialogue at the Margins: Whorf, Bakhtin and Linguistic Relativity.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0: 126
8. 藍純,《認知語言學(xué)與隱喻研究》,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北京,2005,1:3, 69,119。
9. 編者按:語言與認知研究欄目,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06,5:5
10.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xué)的理論缺陷,山東外語教學(xué),2006,5
11. 陸谷孫, 《英漢大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1993,1
12. 梁曉波,認知語言學(xué)對英語詞匯教學(xué)的啟示,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2,2:38
13. 許余龍,《對比語言學(xué)》,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2002,1:283
14. 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xué)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