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越來越普遍。“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最明顯的癥狀是感覺器官使用次數減少,注意力難以集中以及容易患生理和心理疾病。它還可能導致青少年兒童產生暴力和反社會行為。治療這一病癥,我們可以嘗試用自然的眼光來看待青少年兒童,遵循他們的自然天性,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親近自然、了解自然,認識自然。
論文關鍵詞: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家庭教育,自然主義教育
一.問題:“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在世界各國教育中普遍存在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今天,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兒童,被“困”在家里,和自然的交流越來越少,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學界和專家們的憂慮與關注。 哥倫比亞《一周》周刊載文報道說,13歲的米格爾每天下午放學后就“釘”在電腦前,沉浸在網絡和游戲中,他
蔣友琴:女,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研究. E-mail:buwai@126.com
蔣友蓮:女,華南師范大學研究生,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研究人員理查德· 盧維以“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來形容像米格爾這種在遠離自然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所受到的不良影響。“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最明顯的癥狀是感覺器官使用次數減少,注意力難以集中以及容易患生理和心理疾病。“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導致的嚴重后果是青少年兒童注意力不集中,聽課不認真、不聽指揮、不能完成指定任務等,這些毛病還可能導致青少年兒童產生暴力和反社會行為。
既不喜歡出去踢球,也沒興趣給花園里的草木修枝剪葉,更沒時間和媽媽一起逗貓遛狗。
隨著用于新科技娛樂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多,患“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的青少年兒童數量也呈上升趨勢。盧維認為,這是由恐懼外界而導致的一種疾病,“(他們)害怕交通、害怕犯罪、害怕陌生人、害怕自然,整天只盯著電視里一小群人的活動。國際頻道成了悲劇傳播頻道,我們生活的世界似乎永遠處于令人害怕的狀態(tài)(3)。”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讓他們遠離外部世界中各種真實或想象的危險,自己構筑一個城市里的“監(jiān)獄”。
《美國公共衛(wèi)生雜志》刊登的一份調查稱,“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患者如果開始經常到公園等戶外場所活動,身心紊亂癥狀就會明顯減少。很多父母帶孩子去上足球、網球、游泳課以便定期讓孩子接受戶外活動。盧維主張讓他們經常參加些戶外活動。不過在他看來,接觸自然與做運動不盡相同,前者是一種開放的游戲,不帶特殊目的也沒有時間限制,卻能讓孩子在與復雜自然的接觸過程中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挖洞、爬樹、過河、洞穴探險、爬山和抓小動物等活動,都是能夠充分調動五官,讓孩子在放松狀態(tài)下集中注意力的活動。(1)
二.啟示:俄羅斯應對“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的家庭教育策略
在俄羅斯中小學生中,很少有人出現“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問題,這得益于該國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傳統(tǒng)。俄羅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內容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讓孩子從小接觸大自然、習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讓孩子經受風霜雪雨和嚴寒的考驗。
俄羅斯著名物理學家лебедеВ說過:“平靜的湖水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huán)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2)驗之實際,的確如此。小樹不經風吹雨打、電閃雷劈,難以長成參天大樹;溫室里的花朵,雖然嬌鮮欲滴,但因其未有日曬的錘煉,暴雨的洗滌,也是經受不起嚴寒考驗的。為了培養(yǎng)孩子在未來社會中克服困難、適應環(huán)境的生存本領和競爭意識,俄羅斯的父母很注意讓孩子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吃苦精神的早期訓練、培養(yǎng)和教育。有意識地讓孩子吃一些苦,經歷一些磨難,在自然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理的生活能力,這是俄羅斯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由于俄羅斯地處寒帶,氣候寒冷,一到冬天,大雪紛飛,滴水成冰。俄羅斯人正是利用這個天然的“逆境”和自然的“機遇”,對孩子進行自然而然的教育。俄羅斯人酷愛體育運動,像打雪仗、溜冰、滑冰、滑雪這樣的運動,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在白雪皚皚的俄羅斯大地,在寒風呼嘯的黃昏,俄羅斯的孩子們頂著凜冽的寒風,盡情地嬉戲、游玩,笑聲、歡呼聲、吵鬧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在滑冰場,亦或在雪地中,俄羅斯孩子摔倒是常有的事。盡管孩子的哭聲令人揪心,在旁的俄羅斯父母看上去并不是心疼得不得了,也不會立即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又是抱、又是親,不知道怎么安慰才好。他們反而像根本沒發(fā)生任何事一樣,依然從事著自己的當前工作。盡管孩子眼淚汪汪,向父母投去求助的目光,但父母仍然沒有走過去扶孩子起來的意向,他們只是用期待的目光,微笑著,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更有甚者,一直處于“無動于衷”的狀態(tài),給人“殘忍”、“冷酷”的感覺,似乎毫無“人情味”。小孩直到哭累了,折騰夠了,才委屈地自己爬起來?刹灰粫屯浱弁,又參與到伙伴群體中,投入到熱鬧非凡的滑雪、溜冰運動中了。俄羅斯的父母意識到自己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也不能管得太多。他們不但想讓孩子明白,自食其力是最重要的,讓孩子們吃一點苦,受一點累,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好處;他們更想讓孩子懂得,摔倒了應該自己爬起來,他們認為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獨立性。如果從孩子第一次摔倒后就扶他起來,哄他,安慰他,給孩子以充足的愛。那么,孩子再次摔倒后還有自己爬起來的意識與能力嗎?長此以往,這種“愛”就會變成一種“害”。
除此之外,俄羅斯人還經常帶著孩子到野外徒步旅行,尤其是遇上炎炎烈日或是狂風暴雨,他們并不大驚小怪,怨天尤人,而是有意識地和孩子們一起經受日曬、接受雨淋,目的是增強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擺脫他們對成人的依賴心理,培養(yǎng)他們不屈不撓的堅毅性格。
縱觀俄羅斯的家庭教育,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示——自然環(huán)境不僅可以作為教育的內容,同時其本身還可作為一種教育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擴大孩子的知識面,達到塑造和改變孩子的身心的目的。但是,在讓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做到讓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點,使之不超過孩子心理的承受度,在避免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提高孩子積極的心理耐受力。當孩子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投入自然、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同時,也在改造和發(fā)展自己的身心。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條件,引導這一過程的出現,激發(fā)孩子主動地深入到這種活動中去,把孩子跟自然交往的活動作為一種教育的手段,充分實現其教育價值。
三.思考:中國的癥結與出路
既然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在學生身心發(fā)展中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就應該高度重視它,深入研究它并充分利用它。我國古代的莊子曾提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游,下與外死生終結者為友。(3)”這里表明了他自然主義思想的兩個基本觀點:(1)取法于自然;(2)與自然接近,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自由發(fā)展。盧梭在《愛彌爾》中也表達了這種思想。老師為教愛彌爾辯認方向,把他帶到大森林里。愛彌爾在那里迷失了方向,又餓又累想回家,但找不到路。這時老師通過中午樹影朝北的常識引導愛彌爾,找到回家的路。我國近代教育家任時先提出:“整個大自然的空間,如山川、森林、曠野,均是學校的所在(4)。前人積累的經驗啟示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接近大自然,探尋其中的奧秘,感受其中的美,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正如林語堂先生妙語所言:“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
”我們要樹立這種接近自然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課余時間,深入自然,去汲取其中的營養(yǎng)。為防止“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的出現,我們可從家庭、學校、社區(qū)三方面入手:
1.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起點,家庭教育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父母對孩子過分照顧呵護,唯恐出現任何意外,這實質上是一種溺愛。一些父母象“圈地運動”一樣,把孩子“關”在家里,有意無意地限制孩子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使“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在中國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其實,家庭教育是解決“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的重要途徑。家長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經常帶領孩子去擁抱和感受大自然,家長與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的同時,要學會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和尊重,理解他們并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
2. 改善學校教育
學校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孩子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學?沙浞掷么笞匀坏馁Y源,定期組織孩子們參觀實踐、交流表達、動手嘗試,讓每個孩子用心靈與大自然對話。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普遍減少了自然環(huán)境教育的內容,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甚至明令禁止中小學組織校園以外的教育活動。這是中國學生出現“自然環(huán)境缺乏癥”的最主要原因。
3. 優(yōu)化社區(qū)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們應充分認識、開發(fā)和利用社區(qū)的功能和資源。同時我們也需重新認識家庭、學校、社區(qū)互動的意義,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提升教育合力上,從而同步、協(xié)調地提高青少年兒童的素質,促進青少年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在組織與實施自然環(huán)境教育的過程中, 我們要充分利用社區(qū)的教育資源,積極營造良好的社區(qū)氛圍,達到擴展青少年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空間的目的。這不僅有利于增加社區(qū)的和諧氣氛,而且還能提高青少年兒童自我表達的能力和經驗,讓社區(qū)真正成為青少年兒童自覺參與、自主學習、自由表達、獲得身心愉快發(fā)展的場所。
總而言之,讓青少年兒童經常接觸大自然,多參加戶外活動,無論對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還是調節(jié)他們的情緒,都大有益處。利用自然資源,給青少年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環(huán)境,讓他們學會玩,讓他們回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這樣不僅有利于保持青少年兒童的天真、純樸,讓他們遠離不良因素的影響,而且還能豐富青少年兒童的想象,帶給他們靈感和啟迪,從中讓他們增長知識,熱愛自然,更重要的是要讓青少年兒童從自然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參考消息(N).2005,11
(2)馮永剛.俄羅斯父母的育兒觀(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6)
(3)《莊子·天下篇》[M].上
(4)任時先.《中國教育思想史》[M].上海書店,第24頁
上一篇:淺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下一篇:淺談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問題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