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人妻互换日韩精品久久影视|又粗又大的网站激情文学制服91|亚州A∨无码片中文字慕鲁丝片区|jizz中国无码91麻豆精品福利|午夜成人AA婷婷五月天精品|素人AV在线国产高清不卡片|尤物精品视频影院91日韩|亚洲精品18国产精品闷骚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技術動態(tài) > 正文
淺析財政教育支出實證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對整個社會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其所帶來的絕非僅僅是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產出的增加,還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時間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增強了勞動集體的凝聚力及人的資源環(huán)境意識,這些非經濟收益一旦作用于經濟,就會極大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因而,教育支出成為世界各國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一方面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政府財政教育支出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同時對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的現(xiàn)狀進行了實證分析。
論文關鍵詞:財政教育支出
  1、 財政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政府干預教育市場、承擔教育成本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產品具有正的外部性,從而導致了教育市場的失靈,完全依靠市場機制無法達到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
  外部性,也可以稱為外部效應,在經濟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指企業(yè)或個人向市場之外的其他人所強加的成本或收益。按照布坎南與斯塔布爾賓的定義,只要某一市場主體的效用函數(shù)或生產函數(shù)所包含的變量在另一市場主體的控制之下,就會有外部性的存在。假設表示的效用,如果,
  
  其中 表示由所控制的活動,表示由所控制的活動,那么外部性即存在。
  外部性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如果是收益的外部化,則稱為正的外部性;如果是成本的外部化,則稱為負的外部性。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產品,其具有很顯著的正外部性,具體表現(xiàn)在:
   教育通過傳播技藝和改造工藝流程,提高了未受教育工人的生產率與收入;
   教育以各種方式,促進技術變革,因而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和產品的增長;
   教育經由增加勞動力隊伍的靈活性和流動性,提高了分配的效率;
   教育帶來了許多屬于社會性和社會性好處,增加了社會的團結與穩(wěn)定;
  正是由于教育產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正效應,從而導致了其個人消費收益
  遠小于社會收益,完全依靠市場機制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這一點可以通過下圖進行說明:由于教育產品存在著正的外部性,其邊際社會收益高于邊際個人收益,因而邊際社會收益曲線在邊際個人收益曲線的右上方;在點教育產品達到了社會均衡,此時的均衡產量為,均衡價格為;如果由市場完全提供教育產品的話,那么此時的均衡只能依據(jù)產品的邊際個人收益與其邊際成本來決定,那么最終的均衡點將落到點,均衡產量為,均衡價格為;由此得出結論,在完全由市場提供具備正外部性的教育產品時,其產量不可能達到社會所需求的最佳規(guī)模,這就造成了社會效率的損失(陰影部分的面積),這主要是因為從,教育產品的邊際社會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即。
  
  圖1
  為了克服教育市場的市場失靈,為了經濟效率的實現(xiàn),政府應該積極、有效地運用自身的行政權力干預教育市場;由于教育產品屬于收益外溢型產品,此時,政府對教育進行補貼成為政府的必然選擇,教育支出也成為政府財政支出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政府對教育進行補貼的實質是降低教育產品的價格,從而鼓勵個人對于教育的消費,以達到社會所需求的最優(yōu)消費量。這一點可以通過下圖進行說明:政府向教育產品提供補貼實質上是降低了消費者購買教育產品時的價格,這相當于降低了教育產品的邊際成本,政府可以通過補貼使教育的邊際成本從降低至,從而使個人的曲線與曲線所決定的均衡產量,與社會的曲線與曲線所決定的均衡產量相等,兩者均等于,此時個人的最優(yōu)消費量與社會的最優(yōu)消費量相等;此時,個人所面臨的教育產品價格為,社會所面臨的教育產品價格依然為,個人所付出的全部教育成本為,社會所付出的全部教育成本為,兩者之間的差額即為政府對于教育產品的全部補貼,其中。
  
  圖2
  至于政府補貼教育的手段,根據(jù)補貼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 政府直接舉辦學校,向社會提供教育,政府財政負擔部分乃至全部的教育費用,受教育者免費或支付低于教育成本的學費即可接受教育服務;
   市場提供教育,政府提供補貼。
  一些學者認為“教育產品具有正的外部性,因而屬于公共物品,那么既然是公共物品,那么就必須像國防、治安、法律體系的供給一樣由政府來提供,而不應該由市場去提供”。根據(jù)薩繆爾森的觀點“只有一產品同時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才屬于公共產品”, 公共經濟學的大師布坎南把公共產品定義為“任何集團或社團為任何原因決定通過集體組織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從本質上講,薩繆爾森的觀點與布坎南的觀點是一致的,因為消費的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必然意味著政府的免費提供,同時政府的免費提供也不可避免地導致消費的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因而一產品的提供方式決定了其產品屬性。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教育的屬性應依據(jù)其提供方式來判斷,教育產品的外部性只是判斷其為公共產品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政府提供的教育產品屬于公共產品,市場提供的教育產品屬于私人產品;但是,因為教育存在著明顯的正外部性,所以無論教育是由政府提供還是由市場提供,無論是從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還是從維護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看,教育都應該得到政府的補貼。
  2、 財政教育支出的層次性
  本文所指的財政教育支出的層次性主要是指政府財政資金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三個不同層次的教育上的分配。
  教育產品存在著不同的等級,而不同等級的教育產品在外部性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據(jù)一項調查表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世界平均外部收益率分別為18.4%、13.1%和10.9%。許多類似的調查研究都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教育產品的投資收益率隨著教育層級的提高而提高,但是收益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個人收益率的上升而引起的,相反教育的外部社會收益率卻隨著教育層次的提升而遞減。因而,教育產品的層級越高,其收益外溢的效應就越;教育產品的層級越低,其收益外溢的效應的越大;教育產品正的外部性隨著其層級的提升而降低。因而,在理論上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就初等教育而言,由于其影響面大、單位成本低、外部收益大,為了鼓勵個人對其的消費,政府應該更多甚至是全部承擔其成本;但就高等教育而言,由于其內部收益大,外部社會收益小,則更應該運用市場方式提供這種產品,減小政府對于這一產品供給的干預,減小政府對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以個人作為成本的主要承擔著。
  二、 財政教育支出的實證分析
  在第一部分,筆者重點從理論上分析了政府以財政資金支持教育的必要性及層次性;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筆者將針對以上兩點,從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總量及其層次性兩方面,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實證分析,以檢驗其發(fā)展是否與理論相符,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1、 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量不斷增長,但支出總量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
  依據(jù)表1,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 從總量上講,我國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不斷增長,充分體現(xiàn)出教育支出隨經濟增長而增長的趨勢。這十二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達到21765.49億元,年均達到1813.79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7.05%,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長速度15.49%,2002年比1991年支出增長了2873.57億元。
  表1 我國1991—2002年教育支出統(tǒng)計表(資料未剔出物價的影響)
  年份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
  國內生產總值
  國家財政支出
  教育經費與相關指標比例(%)
  總量
  (億元)
  增長率
 。%)
  總量
  (億元)
  增長率
 。%)
  總量
  (億元)
  增長率
 。%)
  占GDP的比例
  占財政支出比例
  1991
  617.83
  -
  21617.8
  -
  3386.62
  -
  2.86
  18.24
  1992
  728.75
  17.95
  26638.1
  23.22
  3742.20
  11.09
  2.74
  19.47
  1993
  867.76
  19.08
  34634.4
  30.02
  4642.30
  24.05
  2.51
  18.69
  1994
  1174.74
  35.38
  46759.4
  35.01
  5792.62
  24.78
  2.51
  20.28
  1995
  1411.52
  20.16
  58478.1
  25.06
  6823.72
  17.80
  2.41
  20.69
  1996
  1671.70
  18.43
  67884.6
  16.09
  7937.55
  16.32
  2.46
  21.06
  1997
  1862.54
  11.42
  74462.6
  9.69
  9233.56
  16.33
  2.50
  20.17
  1998
  2032.45
  9.12
  78345.2
  5.21
  10798.18
  16.94
  2.59
  18.82
  1999
  2287.18
  12.53
  82067.5
  4.75
  13187.67
  22.13
  2.79
  17.34
  2000
  2562.61
  12.04
  89468.1
  9.02
  15886.50
  20.46
  2.86
  16.13
  2001
  3057.01
  19.29
  97314.8
  8.77
  18902.58
  18.99
  3.14
  16.17
  2002
  3491.40
  14.21
  105172.3
  8.07
  22053.15
  16.67
  3.32
  15.83
  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4年)
  《中國教育統(tǒng)計年鑒》(2002年)
   參見圖3,從相對量上講,從1991年至1995年,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86%逐年下降至2.41%,而從1995年以后這一比例又逐年上升至3.32%。雖然從近期(1995年以后)來看,這一比例在逐年增長,但總體水平還是相當?shù)偷。?002年為例,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為3491.40億元,約占GDP的3.32%,雖然比2001年的3.14%增長了0.18%,但與5.1%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是很低的,即使與發(fā)展中國家4.1%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0.78%的差距,這更與我國政府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提出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本世紀末(2000年)應達到4%”的發(fā)展目標不相一致,這充分說明了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雖然在不斷增長,但從其總體規(guī)模上看仍然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總量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
  圖3
  
  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1991年到2002年這十二年間,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以17.05%的速度逐年增長,而同期國家財政總支出卻以18.57%的平均速度在增長,后者的速度大于前者,因而在理論上可以推斷期末財政教育支出在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在下降,這一推斷可以通過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這一數(shù)據(jù)得到證實:從1991年到1996年期間,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至1996年達到其極大值21.06%,而后這一比例逐年下降,至2002年達到其極小值15.83%。這一比例的逐年下降,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政府對教育重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這與我國當前“科技興國”的目標相悖,與社會對教育產品的需求增長背道而馳。
  在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教育所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又由于其存在著很強的正外部性,因而必然要求政府對于教育的補貼;進一步,由于教育的投資周期較長,其收益的見效周期很長,這必然要求政府對于教育的補貼必須具有超前性,要求教育補貼的增長要高于經濟的發(fā)展速度,這一點在我國這樣一個各級教育發(fā)展相對落后,國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的國家尤為重要;但是,由以上的各方面實證可以得出,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雖然在不斷增長,但是支出總量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依然嚴峻。
  2、 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結構不合理
  從世界各國的統(tǒng)計資料來分析,教育產品的外部性,也即社會收益率隨教育層級上升而下降,參見表2。因而,無論從公平上講還是從效率上考慮,政府均應將對教育的支持力度隨其層級的上升而減弱,以做到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結構的合理性。
  表2 中國教育投資的社會收益率與其它國家比較(%)
  國家或地區(qū)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中國:1982
  16.63
  8.58
  3.14
  1990
  21.99
  10.92
  5.05
  所有國家
  27.0
  14.4
  12.1
  低收入國家
  28.3
  17.4
  12.6
  中低收入國家
  30.3
  11.3
  13.0
  中高收入國家
  25.3
  17.6
  13.4
  高收入國家
  9.6
  10.0
  9.2
  美國:1959
  17.8
  14.0
  9.7
  墨西哥:1963
  25.0
  17.0
  23.0
  巴西:1962
  10.7
  17.2
  14.5
  印度:1960
  20.2
  16.8
  12.7
  加納:1967
  18.0
  13.0
  16.5
  肯尼亞:1968
  21.7
  19.2
  8.8
  數(shù)據(jù)來源:趙秋成、教育投資社會收益率的估算方法及其實證分析、教育與投資、1999年第一期
  可以通過表3,考察我國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從1996年至2002年,這七年間,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在三種不同層級的教育之間發(fā)生著顯著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表現(xiàn)出一種趨勢,即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越來越偏向高等教育,政府對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支持力度相對下降。
  表3 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結構表
  單位:億元
  年份
  高等學校
  中學
  小學
  三者之間比例
  1996
  289.04
  504.96
  575.03
  1:1.75:1.99
  1997
  333.78
  557.81
  638.71
  1:1.67:1.91
  1998
  383.78
  600.52
  700.73
  1:1.56:1.83
  1999
  472.83
  667.12
  771.18
  1:1.41:1.63
  2000
  563.71
  750.02
  849.35
  1:1.33:1.51
  2001
  666.00
  913.91
  1023.99
  1:1.37:1.53
  2002
  787.52
  1062.40
  1164.15
  1:1.34:1.48
  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6—2003)
  下面,筆者將剔除掉教育規(guī)模對教育費用的影響,對財政性教育支出的結構進行更為準確的描述,考察我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在生均公用經費與生均事業(yè)經費之間的差別,參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
   1995年基礎教育生均公用經費為34.05元,與高等教育的2339.73元相比,相差了68.71倍;1996、1997兩年這一差距有所減小,但1998年又明顯回升至61.59倍,這主要是由1998年全國高校開始全面擴招而造成的;1999年以后,國家開始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這一差距也相應的不斷下降。
   1995年基礎教育生均事業(yè)費用為324.81元,與高等教育的5442.09元相差16.75倍,以后這一差距逐年縮小,特別是2001年和2002年,下降幅度達27.41%與25.70%;1998年,我國高校開始全面擴招,國家也開始全面實施繳費上學政策,但從表4的數(shù)據(jù)來分析,1998—2000年這三年間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生均事業(yè)費的比例并未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這充分說明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結構未能隨高校擴招而進行相應的調整;2001年后,伴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化進程的逐步完善,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也相應減弱,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生均事業(yè)費的比例也從2000年的13.24倍下降至2002年7.14倍。
  表4 生均教育經費表
  年份
  生均公用經費
  生均事業(yè)經費
  高等教育
  (元)
  基礎教育
  (元)
  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比例
  高等教育
 。ㄔ
  基礎教育
 。ㄔ
  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比例
  1995
  2339.73
  34.05
  68.71
  5442.09
  324.81
  16.75
  1996
  2604.36
  42.76
  60.91
  5965.70
  368.52
  16.19
  1997
  2865.60
  49.90
  57.43
  6522.91
  403.27
  16.18
  1998
  2892.66
  46.97
  61.59
  6775.19
  437.38
  15.49
  1999
  2962.37
  47.97
  61.75
  7201.24
  481.54
  14.95
  2000
  2921.23
  49.05
  59.56
  7309.58
  552.09
  13.24
  2001
  2613.56
  58.13
  44.94
  6816.23
  709.44
  9.61
  2002
  2443.47
  75.69
  32.28
  865.01
  6177.96
  7.14
  數(shù)據(jù)來源:《全國教育經費執(zhí)行情況統(tǒng)計公報》(1995—2002年)
  《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3年)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雖然,從動態(tài)的角度上分析,自1995年以后我國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支出的差距從總體上看有較大幅度的減小,財政性教育支出的結構日益合理,但是,從靜態(tài)的角度上分析,兩者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絕對數(shù)差距,財政性教育支出的結構仍需進行大規(guī)模的調整,以適應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財政資金配置上的效率。
  財政性教育支出的結構還可以表現(xiàn)為其它一些方面,比如地域性,但是鑒于本文的寫作主旨,在這里就不再分析了。
  三、 結論
  本文在其第一部分,利用經濟學的原理分析了政府對教育產品進行補貼的
  必要性以及政府應按照不同等級教育產品正外部效應的大小進行不同程度的補貼,總的原則是:隨著教育產品等級的上升,政府對其的補貼力度應下降; 以上原理,筆者考察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現(xiàn)狀,從實證的角度分析出: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支出總量相對不足,支出結構不合理。這樣的實證結論與理論對財政性教育支出的要求并不相符,因而這要求我們盡快分析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找到解決的途徑,從而使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無論是在總量上,還是在結構上都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都能實現(xiàn)經濟資源配置上的效率。鑒于本文的主旨,造成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現(xiàn)狀的原因,及其解決途徑在本文就不加以分析與論述了。

參考文獻
1、 樊勇明、杜莉,公共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年3月;
2、 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6年至2004年;
3、 國家教育部,中國教育統(tǒng)計年鑒,2002年;
4、 國家教育部,全國教育經費執(zhí)行情況統(tǒng)計公報,1995至2002年;
5、 趙秋成,教育投資社會收益率的估算方法及其實證分析,教育與投資,1999年第一期;
6、 李玲,我國教育經費支出效益的實證分析,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7、 王一濤、安民,“教育是公共產品”嗎?——對一個流行觀點的質疑,復旦教育論壇,2004年第2卷第5期;
8、 暴麗萍,教育投資規(guī)模理論與實證分析,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0年5月;
9、 李元春,對中國城市教育收益率的實證分析,教育與經濟,2003年第4期;

關鍵字:財務,河北
About Us - 關于我們 - 服務列表 - 付費指導 - 媒體合作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常見問題 -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14安裝信息網(wǎng) www.78375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4000-293-296 聯(lián)系電話:0371-61311617 傳真:0371-55611201 QQ: 郵箱:zgazxxw@126.com 豫ICP備18030500號-4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安全聯(lián)盟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