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8-0054-02
有無之辯基礎上的道家老子虛實美學思想,對中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及藝術審美心理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老子“貴無”思想,一方面闡明虛實相生統(tǒng)一,另一方面又著重對“虛”進行強調,從而影響了中國的藝術審美心理,將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引向了虛實結合,以虛為尚的道路,使中國藝術表現出追求無限、崇尚空靈的特色。不論是“虛實相生”、“虛實結合”還是“以實寫虛”,都可視為具有老子美學蘊意的“虛實論”。
一、老子思想中的“虛實”
雖說“虛實論”具有老子美學意味,但在《老子》全文中卻沒有直接論述“虛實”。(《老子》全文中,除第22章有“虛言”一詞以外,“虛”字僅出現四次。分別位于第3章、第5章、第16章、第53章,含義均為空虛。“??/實”字僅出現兩次,在第3章中指充實,第38章中指樸實。)那么,我們是如何斷定“虛實論”具有老子美學思想呢?首先得明白一點,“虛實論”從哲學層面轉到藝術層面有一個內在過程,這種轉化在《老子》中還未明顯形成!疤搶崱睂儆诿缹W、文藝概念,而老子乃至莊子,在他們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沒有藝術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種具體藝術作為他們追求的對象。①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認為一切事物都應觀照“道”,包括藝術。所以,從屬于藝術范疇的“虛實”也應達到的“道”的境界。宗白華直接指出“老子說:‘有無相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種宇宙觀表現在藝術上,就要求藝術也必須虛實結合,才能真實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雹谧诎兹A進一步指出虛實問題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思想家認為客觀現實是個虛實結合的世界,所以反映為藝術,也應該虛實結合,才有生命!保硪粋方面是“思想家還認為藝術要主觀和客觀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美的形象。這就是化景物為情思的思想!雹鬯f出了“虛實論”,或說“虛實相生”、“虛實結合”、“有虛有實”、“以實出虛”等的哲學本源,也就是從老子的“有無相生”哲學觀念而來!独献印肥遣垦院喴赓W,正言若反,又蘊意豐富的哲學著作。對世界的認識,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雹苓@其中的“一”、“二”、“三”不是指具體地數字,而是講宇宙生成的秩序。老子一再強調,世界的本源是不可名狀的“道”!耙弧钡韧斓刂g的氣,也就是莊子說的“太一”,“二”等同于陰陽二氣,“三”指陰陽二氣相互交融的“和”的氣象,萬物便由陰陽二氣地流動交和狀態(tài)而來。從“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⑤看,老子論有、無,屬于宇宙論的概念,且“道”既包含“無”也包含了“有”。天地之間存在的虛空的氣是變動不息的,是“有無相生”⑥的,也是虛實相生的。因為任何事物沒有了“虛”就缺失了生命力和存在價值,沒有“實”就無法存在于現實世界中。因此,“虛”、“實”能相生相成,主要是由于老子哲學的“有無相生”!独献印返11章談無用之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逼鋵嵕蜑榱苏f明,實體有用在于有空有虛。在美學中,便出現了“虛實結合”等一系列范疇,它們一方面要求真實反映世界,一方面追求物質以上的精神價值。莊子贊同老子“道法自然”和“有無相生”的宇宙觀,而且由于莊子更細致巧妙地闡釋,無形中把虛實論推至更廣泛的文藝領域。比如,屬于審美心胸的“心齋”、“坐忘”和“游”,屬于藝術創(chuàng)造與追求的“庖丁解!迸c“解衣盤礴”都來自莊子對“道”的發(fā)揮。《莊子》中有大量關于“虛”、“實”的分析,還提出“虛己”、“虛靜”、“虛室”、“虛無”等觀念,教人達到“至美至樂”的境界。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莊子通過“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無”“虛”“實”的思想對《系辭傳》“立象以盡意”的命題作了修正,強調只有有形和無形相結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達宇宙的真理(“道”)。⑦莊子的這個思想,不僅結合了老子“有無相生”和周易“立象以盡意”的思想,更加強了“虛實論”對中國藝術意境理論的影響。
二、藝術理論中的“虛實”
“虛實”一詞經過《老子》哲學的豐富闡釋,形成了具有藝術意味的“虛實論”。之后歷代都對“虛實論”的真正形成做出了努力。漢代人把作品中的虛實看做其成功與否的關鍵,指出:“虛實之分定,而華偽之文滅。”自魏晉南北朝提倡文學超脫后,作品創(chuàng)作中“崇虛”的風氣大盛。隋唐時期,又將“虛實”應用于書法理論,講究字體的疏密和結構。在詩文方面,注意詩歌創(chuàng)作虛實結合,從有形實象到虛無意象,達到至高的藝術效果。例如,司空圖概括意境的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還提出“雄渾”、“沖淡”、“含蓄”等崇虛的理論(《二十四詩品》)。宋范??文從詩歌創(chuàng)作中情與景的關系出發(fā),強調“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對床夜語》卷二),通過描寫景物表現思想情感。宋人畫論也主張作畫應“咫尺有萬里之遠”(《宣和畫譜》),亦是虛實論的作用。明清時期,虛實理論被廣泛地運用到各種藝術樣式之中,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范疇。在繪畫方面,唐志契提到畫幅大小與虛實運用的關系;董其昌從用筆方面強調虛實互用,疏密相間;笪重光論畫面處理空間方法說;石濤、丁皋等人,強調藝術中的虛實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詩文方面,謝榛認為詩句中的情景,寫景為實,抒情為虛,強調應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劉熙載以虛實理論分析藝術的審美趣味。⑧
中國古代美學中的虛實理論與意象、意境、黑白、繁約、疏密、顯隱、肥瘦、枯腴、藏露、輕重、開合等范疇關系緊密,它們都在不同的文學與藝術領域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認為,“虛”指審美對象不可捉摸的精神層面,“實”指審美客體的實際形式!疤摗彪m無形可見,卻是藝術空間組成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清代惲南田曾說“古人用筆,極塞實處,愈見虛靈。今人布置一角,已見繁縟。虛處實則通體皆靈,愈多則愈不厭!彼囊馑际,繪畫中虛實處理得好,實中有虛,處理得不好,見不到空虛美感。⑨在書畫中的虛實表現有黑處見白,白處顯黑,繁密處求簡約,用筆的輕重,氣勢的藏露,筆法的枯腴肥瘦等。 三、《畫筌》中的“虛實”
中國畫論在清代已趨于成熟,而“虛實”成為書畫立意、布局、筆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畫筌》作者笪重光就山水畫的“虛實相生”意境作了比前人更深的分析。十幅如一幅,胸中丘壑易窮;一圖勝一圖,腕底煙霞無盡。全局布于胸中,異態(tài)生于指下。氣勢雄遠,方號大家;神韻悠閑,斯稱逸品。寓目不忘,必為名跡;轉瞬若失,盡屬庸裁。⑩笪重光在講構圖時,除了強調“得勢”的重要性,還從多方面來談如何構圖布局:得勢則隨意經營,一隅皆是,失勢則盡心收拾,滿幅都非。勢之推挽在于幾微,勢之凝聚由乎相度。從虛實來看:山實,虛之以煙靄;山虛,實之以亭臺?毡倦y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從藏露來看:背不可睹,仄其峰勢,恍面陰崖;坳不可窺,郁其林叢,如藏屋宇。山分兩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現有隱。
笪重光非常重視中國畫的布局,強調構圖巧妙,神韻悠閑。他的繪畫思想用一句“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概括是最適合的。無畫處是畫的虛空處,它能在繪畫實景中生出象外之境。所以,畫中無“實”,“虛”無法游走;畫中無“虛”,“實”景無審美妙趣可言了。這就是笪重光所說的,畫需要空間,需要“實境”也需要“神境”。周積寅在《中國畫論輯要》中指出中國畫的構圖須講究立意定景,其中一個重要的構圖手法便是“虛實”。它要求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藏露、繁簡、疏密、虛實、參差等對立統(tǒng)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并巧妙地處理畫面的空白。{11}
宗白華曾說中國畫“紙上的空白是中國畫真正的畫底”,“這無畫處的空白正是老、莊宇宙觀中的‘虛無’”。{12}黃賓虹曾教導王伯敏“章法為位置經營,實則虛之,虛則實,以一當十,以十論取舍!眥13}王伯敏評石濤《羅浮飛云峰圖》,“沒有虛實對比,畫面上的這片空,就成空無一物”,“對虛實的理解,作為畫家,往往以實為虛,以虛為實。山水畫家,有時看他著力于畫山,實則他是在畫云,即以畫山來表現云!眥14}由此可見,中國畫家在有限的畫面中創(chuàng)作無限的意象空間,離不開對虛實的技法運用和美學思想的理解。
與中國畫相對的西方繪畫,是否也講究虛實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我認為西方繪畫中的“虛實”主要在于體現畫面空間的立體感、結構感、體積感以及明暗對比的光影,缺少對美學思想的直接關照。西方藝術重視模仿自然,認為藝術越逼真越能接近真和美。因此,在繪畫表現中追求一種視覺的真實瞬間,運用光影、虛實、幾何透視畫法給人們造成一種符合實際經驗的空間幻景。“虛實”就是在這種透視畫法中十分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這與中國畫中的虛實有著本質區(qū)別。宗白華甚至認為,“有人欲融合中、西畫法于一張畫面的,結果無不失敗,因為沒有注意這宇宙立場的不同!眥15}
四、結語
當代研究“虛實論”較多在于分析其藝術理論價值,而考察“虛實論”的哲學、美學思想較少!疤搶嵳摗笔窃谥袊糯鷼v史中逐漸成熟的,它之所以如此具有生命力,我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它以道家老子宇宙生成論為基礎。雖然《老子》沒有直接關于藝術的論述評價,但它“有無相生”的思想中實則蘊含了“虛實結合”的藝術內涵。老子之后,在中國藝術理論歷史中關于“虛實”的討論、應用一直沒有間斷,只是側重點和理解不一樣。隨著山水畫、水墨畫地位的提高,“虛實論”作為重要的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和審美需求,得到中國畫家、理論家前所未有的重視。
注釋:
①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56.
②宗白華.藝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01.
、圩诎兹A.藝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02.
④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第四十二章.
、萃希谒氖.
⑥同上,第二章.
、呷~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07.
、鄥⒁姾浿骶.中國古典美學叢編[M].江蘇:鳳凰出版社,2009:135.
、嶂炝贾.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65.
、庵芊e寅.中國畫論輯要[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392.
{11}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第389.
{12}宗白華.藝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03.更多關于中西方繪畫對比的參見宗白華《藝境》“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一文。
{13}王伯敏.中國畫的構圖[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序.
{14}同上,第21-23頁。
{15}宗白華.藝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