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口語交際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在十幾年的實踐中,我體會到,營造“快樂滿園”的氛圍,讓口語交際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是我們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實現(xiàn)“春光遍地”境界的有效策略。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所給予學生的“安全度”不夠。(幾位學生演示班會情境,一位學生扮演故事中的“王寧”,大膽提出自己要選自己當勞動委員)。這種交互其實就是一種演示,生活中已經會的東西不需要演示。
關鍵詞:口語交際,有效性,安全,情境,交互,實踐
社會需要合作,合作離不開思想、情感的交流?谡Z交際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在十幾年的實踐中,我體會到,營造“快樂滿園”的氛圍,讓口語交際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是我們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實現(xiàn)“春光遍地”境界的有效策略。
1.提高安全度,享受“無憂無慮”的交際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是“金口難開”,就是“投機作答”。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所給予學生的“安全度”不夠。學生怕說不好、說不全挨老師批評同學笑話。如此“甘于寂寞”,如此“溫順”,并不是老師所希望看到的。這些消極因素的存在,阻礙了口語能力的提高,進而影響健康的交際心理的形成,二者互為影響,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交際障礙。我們應該努力改變它。
1.1樹立平等意識
交流雙方地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學生的“畏難”情緒。因此,教師必須拋棄師道尊嚴,在言行、情感上與學生平等相處:以謙和的笑容化解學生的敬畏,以鼓勵性語言啟發(fā)學生發(fā)言的欲望,教師甚至可以與學生坐到一起聆聽其他同學交流,共同展開討論和評價。
如二上年級“我的想法”這一課,我就坐到了學生席上,成為了學生中的一員,由班長擔任本次活動的主持人。
主持人:今天,王寧所在的班級改選班干部,現(xiàn)在他們正在推選勞動委員。
。◣孜粚W生演示班會情境,一位學生扮演故事中的“王寧”,大膽提出自己要選自己當勞動委員)。
主持人:王寧選自己當勞動委員,對這件事你怎么看?
學生甲:他很大膽。
學生乙:王寧平時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所以他想當勞動委員。
學生丙:要是他沒能選上,會很丟人。
學生。翰粚,他要當勞動委員,說明他有上進心,還有一顆為集體服務的心。沒有選上不丟人。
教師(從學生席上站起來):是呀,我認為我們也應該有這樣一份勇氣,有這樣一顆為集體服務的心。
主持人:你會選自己嗎?你想選自己當什么?
。▽W生發(fā)言踴躍,臉上洋溢著激動的神采,似乎現(xiàn)在我們班也在改選班干部。我坐在學生席上默默地聽著,偶爾糾正一下學生的語病,不住地對學生點頭微笑。無疑,這堂課成功了!)
1.2放緩訓練坡度
(1)搭建展示平臺,先讓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之所以怕交流,不在于說什么,而是在于與誰說。學生之間交流時,能談笑風生滔滔不絕,而與老師交流時就面紅耳赤,渾身不自在。所以,我們盡可能先安排小組交流。這樣做可以緩解學生緊張不安的情緒。有了小組交流的基礎,當眾表達就會順理成章。
。2)降低交流難度,允許學生借助實物道具表達。論文參考網。
課堂上允許學生帶著實物道具來交流,學生的表達有所依托,降低了表達的難度,交流的信心與興趣都會提高。
如二年級“夸家鄉(xiāng)”、“奇妙的動物世界”;三年級“豐富多彩的世界”、“我想發(fā)明的機器人“;五年級“我是小小推銷員”等……教材中很多內容都可以讓學生帶實物、圖片,甚至影視片斷等交流。
我在上三年級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這一課時,提前一星期布置任務,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傳統(tǒng)文化,有條件的搜集實物。于是,有的學生帶著各色、春聯(lián),來介紹咱們上虞的貼春聯(lián)風俗;有的學生帶著霉千張,來介紹咱們上虞最有名的崧廈霉千張制作工藝;有位學生的表弟剛滿月,他則帶著一袋剃頭果,來向大家介紹滿月剃頭風俗,還當堂分給同學品嘗……課堂氣氛之輕松活潑,學生參與交流興趣之濃厚,可想而知。
1.3運用積極的評價機制
教師善于肯定,樂于贊美會不斷地激發(fā)學生交流的熱情。如“你說話聲音響亮,條理清楚,真不錯。”“你的語言生動形象如詩一般,你是咱班的小詩人。”“你理由充分,出口成章,令人佩服。”這些評價語讓學生品嘗到當眾交流的喜悅,口語交際的心理障礙不攻自破。教師還可以巧妙運用形體“暗示”來評價、激勵學生,如眼神、握手、鼓掌、微笑點頭等,幫助學生驅趕掉膽怯的心理陰影。
2.提供結構性材料,享受“入情入境”的交際
所謂結構性材料,是指能給學生充分的語言源和豐富的想象空間的超文本材料,包括自制課件,展播影視片斷,繪制有關情景的圖畫,制作必要的道具,陳設相關的實物,播放錄音來渲染氣氛,教師或學生的語言描述和表演等。
如二上年級“應該聽誰的”這一課教學,我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交際情境:
1)道具:一首輕松悠揚的樂曲,手工繪制的一幅畫著一頭驢的圖畫、一根拐杖、幾把鋤頭
2)表演:隨著輕松悠揚的音樂,由一位學生作旁白,另幾位學生分別扮演故事中的中年人、老人、孩子、種菜人,老師和另一位學生分別扮演故事中的主角——爺爺和孫子,共同演繹整個故事。
3)在學生觀看了情境表演后,開展小組交流:老爺爺應該聽誰的?要是你遇到這種事,會怎樣做?并進行自由組合,并讓他們走進情境表演,教師做適當點評指導。
學生表演片段欣賞:
迎面走來一個中年人。他自言自語地說:“兩個人騎一頭小驢,快把驢壓死了!”
(甲組:選擇繼續(xù)騎驢)老爺爺聽了,笑呵呵地說:“放心吧,我們兩個體重不大,這頭小驢個頭雖小身體健壯,壓不死。”
孫子回頭對中年人說:“謝謝你的關心!”
(乙組:選擇輪流騎驢)爺爺聽了一拍腦門,若有所悟:“哦,是呀!”于是,立刻對旁邊的孫子說:“咱們兩人輪流騎怎么樣?“
孫子連連點頭:“好的。爺爺年紀大了,多騎一會兒,我少騎一會兒正好可以鍛煉身體。”
爺爺樂呵呵地摸著胡須說:“我的孫子長大了,懂得照顧爺爺了。”……
這段表演,學生口語交際的語言發(fā)自內心,豐富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還能自然地用上表情和肢體語言來交流。這說明我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成功的。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觀看表演,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情緒因此變得高漲,主動性被激發(fā)出來。于是他們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交際情境”去作進一步的體驗。
假如沒有創(chuàng)設這樣一種表演情境,學生只是聽一遍這個故事,然后進行評價“要是你遇到這種事,會怎樣做?”那么學生只能是一種答問的形式在交流,所用語言的格式大體上是“要是我遇到這種事,我會……”課堂會顯得很枯燥,學生參與口語交際的主動性,語言的豐富性,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都會遜色很多。
3.形成雙向互動,享受“合作愉快”的交際
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3.1口語交際應體現(xiàn)互動
有一些口語交際的內容,雙向互動是顯性的,操作起來也比較容易,如“打電話”、“問路”、“辯論會”;有一些口語交際的話題,互動性不夠明顯,如“我敬佩的一個人”、“說說我自己”。因此,我們要避免把口語交際課上成口頭作文課。應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考慮交際的場合:這一特定的場合下,應該注意哪些禮貌用語,眼神手勢應怎樣運用,語速語調怎樣調整,應該重點介紹哪塊內容。同時營造講述中的打斷質疑和講述后的提問交流,使講述人和聽眾之間達成信息溝通,情感交流的互動。
以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說說我自己”為例。課堂上,學生可能會講述這樣的內容:
“大家好!今天我站到這里,來介紹我自己,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我。胖乎乎的我留著小平頭,鼻梁上早早地架起了眼鏡……
這就是我,一個胖胖的‘小書迷’。如果你與我有著相同的愛好,那么就讓我們做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交流看書的樂趣!你愿意嗎?”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版本的講述: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別人的性格、愛好,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有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留著小平頭,鼻梁上早早地架起了眼鏡……
這就是我,一個胖胖的‘小書迷’。論文參考網。我是多么希望,找到一個與我有著相同愛好的朋友,一起玩耍,一起交流看書的樂趣!”
從以上兩段講述來看,雖然表達的是同一個內容,但是展現(xiàn)的風格卻截然不同。第二段講述呈現(xiàn)出典型的書面語色彩,并且交流時缺乏與其他同學的情感交流,是一種口頭作文的形式,這顯然不是口語交際課所提倡的方向。
3.2 互動應具有價值
教師應盡量避免口語交際教學變成日常生活在課堂情境中的一種演示。這就要讓學生面對的交際任務具有挑戰(zhàn)性,比如“問路”活動中,課堂上的被問者是自覺地配合的,問路的語言是“千人一腔”的統(tǒng)一模式。
“阿姨您好!請問去少年宮應該怎樣走?”
“往前走,到第一個岔路口左拐……”
“謝謝阿姨,再見!”
“不用謝!”
這種交互其實就是一種演示,生活中已經會的東西不需要演示。我們可以設置被問者不配合或答非所問的情境,這樣學生語言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得到了提升。學生面臨了挑戰(zhàn),他也就學到了日常生活中難以意識到、難以學到的東西。
所以教師在設計每一堂口語交際課時,都要考慮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交際難題。針對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二次創(chuàng)編——灌注進去一些新的學習元素。
4.運用載體,享受“大環(huán)境”下的交際
口語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而教學時間卻極為有限。因而,口語訓練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應創(chuàng)設具有趣味性、活動性的載體,充分利用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交流,達到拓寬訓練面、增加訓練量的目的。
從更深的層面上分析,口語能力可以通過課堂訓練來提高,口語交際訓練則包括交際心理的訓練,只有通過實踐或模擬訓練才能得以培養(yǎng)和提高。
4.1小記者采訪活動
教師有意識地布置采訪任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 。從采訪爸爸媽媽到采訪同學老師,從校內采訪到校外采訪。內容由簡單到復雜,要求由低到高。促使學生人人參與社會實踐,鍛煉人際交往能力,這是克服交際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
教材中有一些口語交際內容需要學生走出課堂去親身體會,如二下年級“夸家鄉(xiāng)”,教師就可以動員(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夸家鄉(xiāng)”為主題的調查采訪活動——了解“蓋北葡萄”、“下管板栗”、“崧廈霉千張”等等,F(xiàn)以調查了解“蓋北葡萄”為例。
眾所周知,蓋北葡萄素有江南吐魯番之稱。論文參考網。蓋北葡萄品種多,味道好,“紅富士”、“巨峰”、“龍眼”等各個品種的葡萄以其不同的外形、口味各領風騷。多么豐富的口語交際場!
在葡萄成熟季節(jié),我們可以走進葡萄園,觀察葡萄的葉、枝和果實; 采訪葡萄園的主人,了解葡萄的品種、特點、管理方法。在實踐中自然少不了語言的交流,用我們的語言表達眼中觀察的、心中領會的葡萄。
4.2小劇團演出活動
教師要善于運用語文課本中的一些“故事類”課文,提供一定的材料,讓學生按興趣組成“臨時劇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嘗試把課本片段搬上“舞臺”,把童話故事搬上“舞臺”,把生活情景搬上“舞臺”。從中體會不同場合、不同角色運用情感、語調的不同;體會朗讀與口語的不同。“演員們”精心準備的過程、演出和同學們的評議的過程,都是學生語言積累、體驗與提高過程。
這個“舞臺”,可以搭建在班級的“班隊會”、“綜合實踐課”,還可以與學校大隊部的活動相結合,如學校的“午間體驗活動”、“各種表演類比賽”等。
4.3班級口語交際長效機制
教師可以利用每天的“晨間談話課”、“午間活動課”、“傍晚整理課”等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每日一講”活動,把每天在家里、路上、書本上、電視上、互聯(lián)網上看到的新鮮事向同學匯報。每天讓學生放膽說,想說什么便說什么,只要能有味地說出自己的見聞就可以了。
還可以給“每日一講”細化為幾個固定的小欄目,發(fā)動學生為自己的欄目起自己喜歡的名字,如“現(xiàn)在播報”、“晨間5分鐘”、“大風車”、“實話實說”、“百家講壇”等。此時,學生在講所見所聞時,似乎覺得自己是一位名牌主持人。這時所體驗的心境是愜意的,在愜意中,學生更能發(fā)揮出自己口語交際上的水平。
于是,學生會更關注平時的“生活”,更細心留意周圍事物。漸漸地,學生善于接受見聞了,也善于發(fā)布見聞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已上了一個新臺階。
總之,口語交際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安全度,讓課堂體現(xiàn)交互性,輔以豐富生動的情境,營造趣味性的實踐大環(huán)境,口語交際教學一定能夠“快樂滿園,春光遍地”。
上一篇:外語教學法發(fā)展趨勢略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