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做智慧型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論文摘要: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了不少精力和財力,但效果往往不佳。主要是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存在著許多誤區(qū),我們只有走出誤區(qū),了解親子教育的原則,掌握與孩子溝通的藝術,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心靈舒展,健康成長。
論文關鍵詞:家教誤區(qū),親子教育原則,溝通藝術
我曾經在一次家長會上做過調查,問父母你愛你的孩子嗎?98%的家長答案是肯定的,同樣的問題問學生,你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嗎?竟然只有25%的學生感受到了父母的愛。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只有愛心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會愛”,真正的愛是智慧的愛。為了提升父母愛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家庭教育的常見誤區(qū)
。ㄒ唬┡时瘸娠L
常常聽到許多家長指責孩子繪畫沒有王五的漂亮,唱歌沒有劉二的好聽。比來比去,結果事與愿違,孩子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比得什么信心也沒了。這就是攀比成風的突出表現。
比較并沒有錯,關鍵是要學會比較。比較有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當孩子處于表現出色、有點驕傲時,最好運用橫向比較,讓孩子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當孩子處于低潮,缺少自信時,最好運用縱向比較,將孩子的今天與昨天比,明天與今天比,即使從倒數第一變成了倒數第二,也應該肯定孩子的進步和努力。
。ǘ┎粶适
對子女期望過高,這是我國當今許多獨生子女家長普遍存在的心理。許多家長要求孩子只能成功,不準失敗,失敗了就要接受相應的懲罰,給孩子增加了許多心理壓力。
(三)強行塑造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父母以專制的手段把自己的心愿強加于孩子的身上,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既扼殺了孩子的個性,又剝奪了孩子的幸福和快樂。
。ㄋ模┻^分溺愛
某大學的一位學生,在開學不到兩個月的時候,生病感冒,只得打電話讓他媽媽請假去照顧他。結果媽媽問他是怎么感冒的?他說:“按你標的衣服順序穿衣就感冒了。”過分的溺愛,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造成孩子缺少自理能力。
我們只有了解親子教育的原則,走出這些誤區(qū),才能讓孩子心靈舒展,健康成長。
二親子教育的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關系大于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其實家長不需要說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訴孩子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關系就行。我說的良好關系不是過度親密的、過度依戀的糾纏關系,而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相互尊重的關系。媽媽處處關心孩子、照顧孩子,并不是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媽媽理解孩子,孩子理解媽媽,媽媽絕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fā)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懲罰他;一種是認為孩子犯錯誤對他的成長是重要的。一個八歲的孩子打動物,沒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但是清華大學的劉海洋用硫酸燒熊就會產生公憤。為什么?因為,每個年齡段的人只能犯這個年齡段應該犯的錯誤,這是社會容許的錯誤。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犯錯誤看成重要的事情,甚至我可以鼓勵孩子犯他那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犯錯誤恰恰是幫助孩子成長,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犯錯誤,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犯錯誤中學習到責任和聰明的應付。
第三個原則,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長讀了許多教育孩子的書,結果是書讀得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敵似的,你不能在孩子面前扮演專家角色,很多孩子藐視權威,家長越權威,孩子越不想聽話。正確和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這種教育不容易妨礙孩子建立適合自己也適合社會的價值體系,倫理與哲學思想,審美態(tài)度與世界觀。
三、親子溝通藝術
家長怎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呢?我認為,關鍵在于家長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其中尊重、信任、理解孩子尤為重要。
。ㄒ唬┢降葘Υ鹬睾⒆
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尊嚴,尊重孩子的愛好與選擇,尊重孩子的思想與觀念。沒有尊重,一切教育都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實,孩子雖小,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時時都在呼喚平等與尊重。家長應該把孩子看成一個社會性的人,他生來就有做人的尊嚴和價值。試想一個在家長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在常常受父母的“男女單打”或“混合雙打”中長大的孩子,會有人格的尊嚴嗎?只有在成人尊重中做人,才能學會自尊進而尊重他人。
。ǘ┓e極期待,信任孩子
社會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段順口溜:“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边@本是對官場腐敗的強烈諷刺,可用在教育上,也是入木三分!一個“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懼感;一個“行”字,激發(fā)了孩子的求知欲;一個“行”字,喚起了孩子對生命的摯愛;一個“行”字,讓孩子找到了學習的快樂感受。持之以恒的相信孩子行,是讓孩子心靈舒展、生命快樂成長的秘訣。
1、信任孩子的能力
現實中,許多家長總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認為孩子還小,不能做這做那。其實孩子是具備一定能力的,只不過家長很少給孩子體驗的機會而已。能力是在體驗中積累起來的,只有深入到實踐中去,一個人才能獲得綜合能力。
2、信任孩子的品德
不管孩子犯了多么大的錯誤,家長都應該無條件讓孩子相信自己是一位“有缺點的好孩子”。
在這種道德自信下,孩子才有可能自覺地改正錯誤。
。ㄈ⿹Q位思考,理解孩子。
換位思考就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換到哪個角度呢?當然是換到孩子的角度,是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而不是站在孩子之外去推斷;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而不是猜測孩子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只有把自己的身份、角色、價值觀先擱置起來,換成孩子的視角,才能感受童心,認知和了解孩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那樣:“你可不要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一萬元錢的慷慨。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么悲哀。他寫字想得雙圈沒有錯,仿佛候選總統(tǒng)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會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了一般的傷心。”為什么有的家長一片苦心,孩子卻不領情?往往就在于家長習慣于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不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結果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所以不能理解孩子,孩子當然也就不會理解家長了。
尊重、信任、理解,是每一個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陽光、空氣和水,是孩子心靈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只有家長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孩子的精神需求才能得到滿足,心靈才會處于舒展狀態(tài),家長也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從而走向教育的成功!
關鍵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