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人妻互换日韩精品久久影视|又粗又大的网站激情文学制服91|亚州A∨无码片中文字慕鲁丝片区|jizz中国无码91麻豆精品福利|午夜成人AA婷婷五月天精品|素人AV在线国产高清不卡片|尤物精品视频影院91日韩|亚洲精品18国产精品闷骚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技術動態(tài) > 正文
論世界經濟危機(1991-2001)[下]
第三部分

最后的十年中,全球資本主義經濟以日益抬頭的軍國主義和不斷加深的不平衡、不安定為其顯著的特征。這兩個現象之間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聯系。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需要考察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歷史性變化:一個以美國霸權為標志的時期。

在當前、70年代中期、1870-1913年、包括一戰(zhàn)期間等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之間,有某種確定的相似之處。我們把1870-1913年階段稱作全球化的第一階段——世界經濟作為一個不受束縛的獨立實體的上升階段。當前的時期則構成了全球化的第二階段,不僅包括商品和貨幣形式的全球化,而且還是執(zhí)行生產職能的資本的全球化,也即生產過程本身的全球化。

這個發(fā)展有很多的方面,我們最感興趣的還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權力的關系,尤其是美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對于全球化的分析上,第四國際(ICFI)明確的反對那些認為民族國家已經變成不相關的經濟個體的說法。

我們一直在強調,在每個發(fā)展階段上,第二時期全球化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和單一民族國家體系之間的矛盾。

在1991年,我們寫道:“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原有的差異正在被抹煞,現代的跨國公司不管它的總部在哪里,都被卷進了一場爭奪世界市場統治權的生死攸關的爭斗之中。但即使是民族國家客觀上失去了經濟獨立重要性,它為資本家之間不同派系所扮演的爭取世界霸權的斗爭的手段——政治-軍事機器異常的強大起來。這個事實最明顯的說明一場新的世界災難正在加速醞釀之中。”(《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和殖民主義》,第四國際委員會宣言第11頁)

世界大戰(zhàn)

總體上說,國際帝國主義者之間的沖突起源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權力和世界經濟發(fā)展之間的復雜關系。

19世紀中葉,新生的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期,那時是英國的全盛時期。英國是世界的生產工廠。但隨著1871年德國的統一,隨著內戰(zhàn)結束后美國正在擴張的國內市場的建立,隨著19世紀70年代大蕭條的到來,意義深遠的變化產生了。到19世紀末,美國和德國出現了新的工業(yè)和企業(yè)的組織形式,新的工業(yè)權力登上了歷史舞臺。德國的崛起意味著對英國在歐洲大陸統治權的挑戰(zhàn),這種情況自從拿破侖戰(zhàn)爭時就出現過。在大西洋的另一邊,美國新的工業(yè)組織形式(所指應為“托拉斯”,譯者注)的出現和國內巨大市場的開辟已經向世界預示了美國在未來的世界霸權。

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不斷增長的矛盾在一戰(zhàn)中徹底爆發(fā)出來。英國完全有擊敗德國的實力,但是巨大的戰(zhàn)爭耗費使它失去了金融霸主的地位。1914年以后的時期中,一筆巨大的資金從大西洋的一邊轉移到另一邊,英國和法國在美國的投資也被清算用來支付戰(zhàn)爭支出。僅僅在幾年之內,財富的轉移不僅抵消了美國以前虧欠歐洲的所有債務,而且使美國一躍而成為債權國。1914年美國海外總投資為25億美元,1919年就翻了一番多,變成了70億美元。同一時期內,外國對美的投資從72億下降為33億美元。

在戰(zhàn)爭的過程中,全球經濟權力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原有的以倫敦為金融中心、以黃金為基準的全球貿易的體系再也無法維系下去。以英國為金融權力象征的戰(zhàn)前經濟體系,嚴重的被削弱了。

戰(zhàn)爭的后果之一,就是在威爾遜和他所主張的“十四條”領導下的美國試圖建立自己權威之下的歐洲體系。但是美國不得不面對十月革命的挑戰(zhàn)。經濟上改造歐洲,就必須徹底清掃原來德國和歐洲軸心的力量。然而最后的勝利者,卻不是美國,而是布爾什維主義。就這樣,美國只得和舊有的歐洲勢力在凡爾賽談判上結成聯盟。但是這也意味著歐洲經濟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了。

距離一戰(zhàn)開始僅僅13年,在1926-27年,歐洲的生產才剛剛恢復到戰(zhàn)前的水平。但是影響不僅發(fā)生在歐洲,戰(zhàn)爭揭示了世界經濟主導權已經轉移到了美國。此外,美國參戰(zhàn)、及重組歐洲的努力證明了美國資產階級不會僅限于它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資產階級要進行擴張,美國資本和生產就一定要在全球范圍內發(fā)展起來。但是在歐洲嚴格控制的國境線、關稅、協議及其他限制上占領那里的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導致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的矛盾狀態(tài)。

30年代,值得注意的是托洛茨基關于資本主義矛盾的分析,他指出未來的發(fā)展過程——資本主義必然以一場新的世界大戰(zhàn)作為崩潰的結局。

他寫道:“美國代表著最完美的資本主義發(fā)展形式。在國內市場和尋求無限的新市場上,美國對于歐洲而言,無可置疑的取得了經濟、技術上的壟斷地位。但是它對于世界戰(zhàn)爭的干涉卻清楚的表明它的國內市場的平衡已經被破壞掉了。戰(zhàn)爭給美國經濟結構帶來的變化已經使美國進入了世界競技舞臺,這也是美國資本主義生死攸關的一個問題,F在有充足的證據表明,美國進入世界市場對于美國經濟必將產生戲劇性的變化。

“勞動生產力的規(guī)律(應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對于美國和歐洲的相互關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通俗的講,對于美國未來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決定性作用。美國人在勞動生產力的規(guī)律上最高的組織形式是流水線,標準的大規(guī)模生產。就像阿基米德要翹起地球的支點被找到了一樣,這種生產形式呼喚出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古老的星球不甘于被如此翹起,每一個國家都用高關稅和武裝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市場。歐洲根本不買美國的貨物,相反還大規(guī)模擴充軍備。而被餓慘了的日本牢牢的控制著本國市場。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技術突然發(fā)現,在遠遠落后的生產力所設置的障礙面前,自己是如此的軟弱無力。勞動生產力的規(guī)律似乎失去了它的效力。

“但僅僅在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必然發(fā)揮作用,遲早,美國資本主義都要打開全世界的市場。但是通過什么方式呢?通過一切可以采用的方式。很高的勞動生產率意味著很高的破壞力效率。是我在危言聳聽嗎?起碼不是,我不是在講天書,我只是試圖分析世界形勢,并從經濟結構規(guī)律上得出結論。”(托洛茨基,《民族獨立運動和經濟生命》,1933-34,第161-162頁)

美國資本主義召喚出來的高度發(fā)達的勞動生產力不僅將美國拉入戰(zhàn)爭之中,同時也保證它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在二戰(zhàn)勝利的基礎上,美國建立了全球新的政治和經濟結構,在這個結構基礎上,資本主義體系得到了整體上的較快發(fā)展。

布雷頓森林體系

考慮戰(zhàn)后的秩序——由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決定的金融和貨幣機制,有兩點必須著重指出。第一,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在美國霸權下建立的、并且使美國收益很大,但它仍是所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重組,不得不考慮了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需要。這不是一個簡單“零和”的游戲,使美國從其他國家的損失中受益。更準確的說,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機制建立起來,保證資本主義作為一個整體而進行擴張。有一句時髦的話可以用在這里:這是一個“雙贏”的格局。

當然,在最后的分析中,這不能歸結于利他主義或美國戰(zhàn)略家的遠見卓識,這個雙贏的格局意味著世界范圍生產線的建立,也就是在世界范圍內勞動生產力的繼續(xù)發(fā)展。它保證了作為資本積累基礎的剩余價值被無產者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

最重要的是,美國的壟斷資產階級意識到美國的生產體系需要建立在全球范圍內,首先就是在歐洲建立新的經濟政治環(huán)境?晒┻x擇的就是世界重新陷入20年代和30年代的情形,這樣統治階級不至于觸發(fā)社會主義革命。

戰(zhàn)后經濟秩序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對金融資本(主要是對短期投機資本)的強烈限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設計者認識到,國際貿易必須重塑框架。曾經在20年代普遍發(fā)生的高關稅壁壘和通貨膨脹,必須去處掉。但是戰(zhàn)后體系決不會恢復1914年以前的時代。事實上,形成鮮明對比,金融資本的運動被嚴格限制,以免在流通上引起匯率的不穩(wěn)定,這勢必引起關稅壁壘和其他限制,否則本國的經濟秩序就會被破壞掉。

我想強調以上兩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重要特征,因為這個體系的崩潰就是建立在這兩個特征之上的。

戰(zhàn)后秩序的崩潰

戰(zhàn)后秩序的崩潰原因是客觀的經濟發(fā)展趨勢、美國的經濟政策和他帝國主義國家的權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固定匯率的體系的變化過程中,歐洲美元市場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1958年,為防止匯率的無法控制,英國對資本流動強加種種限制。但是英國銀行非常希望繼續(xù)維持世界金融市場的地位,千方百計的利用它們美元的結余進行國際借貸。60年代后期,當美國政府也想對資本進行限制的時候,美國人發(fā)現吸收歐洲資本對于穩(wěn)定金融利率是非常有用的。

布雷頓森林體系自身的矛盾導致它最后破產。它以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增長為主要目的,就必須建立在國際流通增長的基礎上,主要以美元的形式。但是美元數量的不斷增多意味著金本位必然被破壞。當從美國國內的美元流出增加時,這成為60年代問題的萌芽,也是巨額軍費支出和美國投資于迅速發(fā)展的歐洲經濟的必然結果。美國希望限制資本流動以維持美元對金的比率。但結果卻刺激了歐洲美元市場的增長。

這個擺脫了政府監(jiān)管的資本市場的興起,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者們所警告過的后果:通貨的不穩(wěn)定。1967年英鎊面臨壓力,隨之而來的是1968年美元面臨壓力。然而危機在持續(xù)。美國不僅經歷了一次支付賬戶赤字,到60年代末它的貿易收支也變成赤字。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框架內,解決日益發(fā)展的危機的唯一辦法是美國減少在海外的開支(主要是軍事開支),制造國內衰退以削減進口,擴大出口。換句話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繼續(xù)將意味著削弱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這是美國所不愿做的。此外,制造國內衰退將引起工人階級的不滿,而當時越南戰(zhàn)爭已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政治危機。

最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體現了世界經濟日益增長的國際化。它是在日益發(fā)展的國際資本市場和全球范圍內的貨幣資本流動的壓力下倒臺的,而這些都不受民族國家政府(包括美國)的控制。

歸根結底,用最近的一項研究的話說:“無疑(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系統瓦解肯定是要發(fā)生的。它需要過多的國家政策來協調。各國越來越專注于國內經濟的增長,而與此同時技術力量使得經濟增長需要商品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危機可看作是國家經濟管制與國際化邏輯的沖突的詳細生動的實例。在1971年的情況下,很明顯是美國的政策直接導致了體系的瓦解!(Harold James,布雷頓森林之后的國際貨幣合作, p207 )

“(美國財長John) Connaly告訴歐洲人,美國的地位就是:”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麻煩!谝粋美國人聽來,這就是說’外國人不能敲詐我們。我們的工作就是先敲詐他們!(同上,p210)

“一個次于內閣級別,通常稱為(Volcker Group )的政府團體,代表財政部、經濟咨詢委員會、國務院、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提交了一份名為‘國際貨幣事務中的基本選擇’的文章。文章最后總結了過去的情況說道‘用于填補赤字的可用資金使我們能夠支付巨大的海外軍事花費和承擔其他外交義務,保持了國內經濟政策的充分彈性!撬盅a充道,該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把外交政策從金融體系的約束中解放出來。’為了一個特別的貨幣體系而調整外交政策,這是不合適的。后來,Volcker 從90年代的觀點總結道‘約翰遜和尼克松總統當然不愿意聽到他們的選擇被美元的弱點所限!捎谶@種約束,美國無法充分調整它的政策以適應國際貨幣體系的需要!(同上,pp.210-211)

在美國國內,人們認為保持,甚至可能提升美國地位的辦法就是放棄對資本的控制,并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引進自由市場原則。這一論點的推理基礎是:金融市場將仍以美元為基礎,而其他參與者都想擁有美元。美國的優(yōu)勢在于美元將起到世界貨幣的作用。

在戰(zhàn)后秩序下,政治力量被用于管理全球經濟,尤其是金融市場。但隨著戰(zhàn)后的穩(wěn)定帶來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新的矛盾產生了。生產力的增長要求國際金融的發(fā)展,需要金融資本更大的運動自由——這和舊的政權間產生了沖突。在新形勢下,美國意識到只有拋棄舊秩序,才能相對于它的競爭對手保持經濟優(yōu)勢地位。

這意味著破壞(即便不是全面摧毀)維持戰(zhàn)后平衡的幾大支柱的其中之一。正如我們所說,美國按照自己的利益建立了戰(zhàn)后的秩序,然而同時也提升了其他資本主義大國的地位,F在美國為了在其競爭對手面前提升自己的利益,又拆毀了戰(zhàn)后貨幣體系。

一旦固定匯率制度被取消,金融資本這個精靈就從瓶子里跑了出來。對資本流動的控制無法維持下去,執(zhí)行國家經濟計劃而不考慮金融市場,變得越來越困難。最后一個試圖這樣做的政府是80年代初法國的密特朗政府。在隨后發(fā)生的金融危機面前,它被迫放棄了這種嘗試。

布雷頓森林體系

考慮戰(zhàn)后的秩序——由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決定的金融和貨幣機制,有兩點必須著重指出。第一,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在美國霸權下建立的、并且使美國收益很大,但它仍是所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重組,不得不考慮了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需要。這不是一個簡單“零和”的游戲,使美國從其他國家的損失中受益。更準確的說,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機制建立起來,保證資本主義作為一個整體而進行擴張。有一句時髦的話可以用在這里:這是一個“雙贏”的格局。

當然,在最后的分析中,這不能歸結于利他主義或美國戰(zhàn)略家的遠見卓識,這個雙贏的格局意味著世界范圍生產線的建立,也就是在世界范圍內勞動生產力的繼續(xù)發(fā)展。它保證了作為資本積累基礎的剩余價值被無產者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

最重要的是,美國的壟斷資產階級意識到美國的生產體系需要建立在全球范圍內,首先就是在歐洲建立新的經濟政治環(huán)境?晒┻x擇的就是世界重新陷入20年代和30年代的情形,這樣統治階級不至于觸發(fā)社會主義革命。

戰(zhàn)后經濟秩序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對金融資本(主要是對短期投機資本)的強烈限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設計者認識到,國際貿易必須重塑框架。曾經在20年代普遍發(fā)生的高關稅壁壘和通貨膨脹,必須去處掉。但是戰(zhàn)后體系決不會恢復1914年以前的時代。事實上,形成鮮明對比,金融資本的運動被嚴格限制,以免在流通上引起匯率的不穩(wěn)定,這勢必引起關稅壁壘和其他限制,否則本國的經濟秩序就會被破壞掉。

我想強調以上兩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重要特征,因為這個體系的崩潰就是建立在這兩個特征之上的。

戰(zhàn)后秩序的崩潰

戰(zhàn)后秩序的崩潰原因是客觀的經濟發(fā)展趨勢、美國的經濟政策和他帝國主義國家的權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固定匯率的體系的變化過程中,歐洲美元市場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1958年,為防止匯率的無法控制,英國對資本流動強加種種限制。但是英國銀行非常希望繼續(xù)維持世界金融市場的地位,千方百計的利用它們美元的結余進行國際借貸。60年代后期,當美國政府也想對資本進行限制的時候,美國人發(fā)現吸收歐洲資本對于穩(wěn)定金融利率是非常有用的。

布雷頓森林體系自身的矛盾導致它最后破產。它以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增長為主要目的,就必須建立在國際流通增長的基礎上,主要以美元的形式。但是美元數量的不斷增多意味著金本位必然被破壞。當從美國國內的美元流出增加時,這成為60年代問題的萌芽,也是巨額軍費支出和美國投資于迅速發(fā)展的歐洲經濟的必然結果。美國希望限制資本流動以維持美元對金的比率。但結果卻刺激了歐洲美元市場的增長。

這個擺脫了政府監(jiān)管的資本市場的興起,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者們所警告過的后果:通貨的不穩(wěn)定。1967年英鎊面臨壓力,隨之而來的是1968年美元面臨壓力。然而危機在持續(xù)。美國不僅經歷了一次支付賬戶赤字,到60年代末它的貿易收支也變成赤字。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框架內,解決日益發(fā)展的危機的唯一辦法是美國減少在海外的開支(主要是軍事開支),制造國內衰退以削減進口,擴大出口。換句話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繼續(xù)將意味著削弱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這是美國所不愿做的。此外,制造國內衰退將引起工人階級的不滿,而當時越南戰(zhàn)爭已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政治危機。

最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體現了世界經濟日益增長的國際化。它是在日益發(fā)展的國際資本市場和全球范圍內的貨幣資本流動的壓力下倒臺的,而這些都不受民族國家政府(包括美國)的控制。

歸根結底,用最近的一項研究的話說:“無疑(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系統瓦解肯定是要發(fā)生的。它需要過多的國家政策來協調。各國越來越專注于國內經濟的增長,而與此同時技術力量使得經濟增長需要商品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危機可看作是國家經濟管制與國際化邏輯的沖突的詳細生動的實例。在1971年的情況下,很明顯是美國的政策直接導致了體系的瓦解!(Harold James,布雷頓森林之后的國際貨幣合作, p207 )

“(美國財長John) Connaly告訴歐洲人,美國的地位就是:”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麻煩。‘在一個美國人聽來,這就是說’外國人不能敲詐我們。我們的工作就是先敲詐他們!(同上,p210)

“一個次于內閣級別,通常稱為(Volcker Group )的政府團體,代表財政部、經濟咨詢委員會、國務院、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提交了一份名為‘國際貨幣事務中的基本選擇’的文章。文章最后總結了過去的情況說道‘用于填補赤字的可用資金使我們能夠支付巨大的海外軍事花費和承擔其他外交義務,保持了國內經濟政策的充分彈性!撬盅a充道,該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把外交政策從金融體系的約束中解放出來!癁榱艘粋特別的貨幣體系而調整外交政策,這是不合適的。后來,Volcker 從90年代的觀點總結道‘約翰遜和尼克松總統當然不愿意聽到他們的選擇被美元的弱點所限。’由于這種約束,美國無法充分調整它的政策以適應國際貨幣體系的需要!(同上,pp.210-211)

在美國國內,人們認為保持,甚至可能提升美國地位的辦法就是放棄對資本的控制,并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引進自由市場原則。這一論點的推理基礎是:金融市場將仍以美元為基礎,而其他參與者都想擁有美元。美國的優(yōu)勢在于美元將起到世界貨幣的作用。

在戰(zhàn)后秩序下,政治力量被用于管理全球經濟,尤其是金融市場。但隨著戰(zhàn)后的穩(wěn)定帶來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新的矛盾產生了。生產力的增長要求國際金融的發(fā)展,需要金融資本更大的運動自由——這和舊的政權間產生了沖突。在新形勢下,美國意識到只有拋棄舊秩序,才能相對于它的競爭對手保持經濟優(yōu)勢地位。

這意味著破壞(即便不是全面摧毀)維持戰(zhàn)后平衡的幾大支柱的其中之一。正如我們所說,美國按照自己的利益建立了戰(zhàn)后的秩序,然而同時也提升了其他資本主義大國的地位,F在美國為了在其競爭對手面前提升自己的利益,又拆毀了戰(zhàn)后貨幣體系。

一旦固定匯率制度被取消,金融資本這個精靈就從瓶子里跑了出來。對資本流動的控制無法維持下去,執(zhí)行國家經濟計劃而不考慮金融市場,變得越來越困難。最后一個試圖這樣做的政府是80年代初法國的密特朗政府。在隨后發(fā)生的金融危機面前,它被迫放棄了這種嘗試。

關鍵字:經濟
About Us - 關于我們 - 服務列表 - 付費指導 - 媒體合作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常見問題 -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14安裝信息網 78375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4000-293-296 聯系電話:0371-61311617 傳真:0371-55611201 QQ: 郵箱:zgazxxw@126.com 豫ICP備18030500號-4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安全聯盟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