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鏈接: 中國安全網(wǎng) 中國質(zhì)量網(wǎng) 中國論文網(wǎng) 中國資訊網(wǎng)
論文導(dǎo)讀::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英語委婉語的形成和發(fā)展受到英美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映射了英美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
論文關(guān)鍵詞:英語委婉語,文化,宗教
Claire Kramsch 在《語言和文化》一書中揭示了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語言表述文化現(xiàn)象;語言包含文化現(xiàn)象;語言象征文化現(xiàn)象[1](3)。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委婉語和英美文化有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聯(lián)系。英語委婉語的形成和發(fā)展深受英美文化的影響,同時英語委婉語也宛如一面鏡子,折射出英美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委婉語(Euphemism)一詞源于希臘語,由前綴 “eu”(good)和后綴 “pheme”(speech)組合而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悅耳好聽的話”。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動聽的言詞均在委婉語之列[2](6)。英語委婉語最早的委婉對象無疑和宗教有關(guān),人們對上帝抱有一種敬畏感,不敢直接對上帝直呼其名,而用“the Lord”,“the Rock” 等來代替。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除了宗教原因,禮儀規(guī)范、感情好惡、交際需要和避俗求雅等因素也大大影響或改變了英語委婉語的內(nèi)容[2](5)。本文將選取有關(guān)“死亡”,“年老”和“性”的英語委婉語來揭示委婉語與文化的關(guān)系。這些委婉語屬于禁忌語的范疇,帶有鮮明的文化色彩。
1.有關(guān)“死亡”的委婉語
“死亡”在英語中是基于恐懼心理的禁忌語:這種恐懼體現(xiàn)在害怕失去親人和愛人,尸體的腐爛,邪惡的亡靈以及死后的未知因素[3](153)。于是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詞來盡可能掩飾死亡的殘酷現(xiàn)實。當人們離開人世的時候,只是“睡著了”(fallen asleep)或是“辭世”(passedaway)。“過世”(deceased)或(late)被用來代替較為直白的“死亡”(dead)。除此之外,諸多委婉語被用來避免直接提及尸體,較為常見的有“the dearly departed”,“the client”。
宗教信仰在有關(guān)“死亡”的委婉語的誕生和發(fā)展過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許多委婉語把死亡視為一種解脫,是在人世操勞后獲得的與上帝在天堂過著安靜祥和生活的一種回報。例如,人們?nèi)ナ篮,常常是去一個更好的地方(to go to a better place),這里的更好的地方即為虔誠的教徒心目中的天堂。有意思的是宗教,英語里有關(guān)死后的去向還有多種委婉指代:如“go home”,“go into theground” 或 “go to heaven”。這些委婉語的存在說明人們相信死后還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
宗教對英語委婉語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有關(guān)自殺的委婉語上,其中“self-deliverance”和 “self-violence”是兩個典型的代表。在法律文件中,自殺事件有時被稱作“death by mis-adventure”。人們之所以要避開自殺的直接說法,是因為在宗教觀念里自殺是一種不光彩的行為。
不管是基于迷信、恐懼心理還是出于尊重、安慰他人的需要,當人們面對死亡的時候,總是想方設(shè)法消減其負面影響。一些“死亡”的委婉語主要用來幫助失去親人好友的人們化解悲痛,安慰他們逝者已經(jīng)“安息”(at rest,peace at last)。還有一些委婉語詼諧幽默,但并不適合在失去親人的人們面前提及。例如,當人們的靈柩被安葬的時候,他們正在“being pushed up daisies”,在美國甚至還有同名的喜劇連續(xù)劇。這充分說明人們對死亡的看法正在逐漸發(fā)生改變,較他們的先輩而言,當代英美人似乎更易接受死亡這一殘酷的現(xiàn)實。
2.有關(guān)“年老”的委婉語
在英美國家,人們害怕變老,因為變老意味著失業(yè),社會地位的下降,跟不上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更重要的是變老意味著死亡的臨近。正因為如此,英美的老年人總是強調(diào)自己不如以往那樣年輕,但仍堅稱他們并不老,也否認正在變老。在英美社會,老年一族被視為沒有價值的群體。1967年,Robert N.Bulter 創(chuàng)造了帶有年齡歧視的“ageism”一詞,并被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4]。在英語中不乏歧視老年人的詞語,如 “grumpy”,“cranky”等。這些詞大多把老年人描述成思想和行為上刻板,道德上守舊的一群人。這種對老年的偏見歧視也總是被媒體夸大。老年人很少成為廣告的女主角,即使廣告的目標群是老年人論文格式模板。《新聞周刊》一期的封面上刊登了一名頭發(fā)花白的男子的照片,旁邊的文字旁白是“天哪……我的確已經(jīng)50歲了。!”?梢,對年老的偏見不僅影響著年輕人對老年人的看法,也影響了老年人對自我價值的定義,助長了他們怕老,忌老的心理。
最為常見的老年人的委婉說法莫過于“the elderly” 和“senior citizen”,后者起源于美國1938年的一場政治運動。有關(guān)“老年”的委婉語的構(gòu)成方式是給原詞注入褒義,突出被忽視的年老的積極一面。如“the mature”,“thesage”,“advanced in the age”等。老年人常被尊稱為“經(jīng)驗豐富的人”(seasoned),“保養(yǎng)得很好的人”(well-preserved)。年老的婦女被稱作 “尊貴的夫人”(a grand dame),年長的男子則為“尊貴的先生”(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2](2)。就連敬老院也變身為“a convalescent home”或是“a nursinghome”,在那里老人們可以度過他們的“黃金歲月”(golden years)。然而,包括“seniorcitizen”在內(nèi)的委婉語通常帶有諷刺的意味[5](94)。盡管有關(guān)老年的委婉語還不多見,但是隨著更多老年人學會享受他們的老年生活,新的委婉語也會不斷涌現(xiàn)[6](166)。
3.有關(guān)“性”的委婉語
在西方社會,由于受到宗教在當時的主導(dǎo)影響,曾有一段時間“性”常與“罪惡感”和“羞恥感”相連。在早期西方社會多神文化的影響下,“性”被賦予神秘色彩,只有上了年紀的人和閱歷較豐富的人才了解其全部秘密[6](239)。在以后的時期里,尤其是維多利亞時期和20世紀上半期,有關(guān)“性”的指代都是間接的宗教,因為人們相信直接談?wù)?ldquo;性”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對“性”的直接描述也被認為粗魯不雅。正是基于這種看法,英語中衍生出大量的委婉語,以避免直接提及“性”及有關(guān)“性”的話題。這些委婉語的共性是模糊性。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出現(xiàn)的與“性”有關(guān)的委婉語尤為多見:例如,《奧賽羅》中“a black ram tupping a white ewe”和 “making the beast with two backs”,以及《羅密歐和朱麗葉》中的“My naked weapon is out!”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xiàn)的委婉語要比隨后保守年代出現(xiàn)的委婉語更為直露。60年代西方掀起的反對傳統(tǒng)的性約束和性禁忌的“性解放”運動使人們在性的表達方面變得較為自由隨便,如“make love”,“sleeptogether”,但是這些表達也已做了美化[7]。
有關(guān)“性”的委婉語往往帶有幽默的色彩。在好萊塢喜劇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中,男女主人公彼此之間有好感,但是迫于對對方不夠了解,只能試探性地用“skunk around”來暗示想和對方發(fā)生親密關(guān)系。有時成年人為了避免在孩子面前直接說“sex”,則采用逐個拼出該詞字母的方式,這樣既能使對方心領(lǐng)神會,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委婉表達方式。
總之,性行為在語言上經(jīng)常被遮上了一層朦朧、誘人的面紗—委婉語。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將來肯定也如此[2](402)。
4.結(jié)束語
英語委婉語既是一種語言形式,又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英語委婉語根植于英美文化,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深受英美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反映了英美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深入了解英美文化,才能徹底理解英語委婉語的含義,掌握英語委婉語的正確用法。
[參考文獻]
[1]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劉純豹. 英語委婉語詞典[M].商務(wù)印書館,2006.
[3]Allan, K. & Burridge, K. Euphemismand Dysphemism Language Used as Shield and Weap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4] Butler, R. Why Survive? BeingOld in America ,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5] Fischer, D. Growing old in Americ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6] Neaman, J.S. & Silver, C.G. Kind Words: A Thesaurus of Euphemis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Publications, 1983.
[7] 葛校琴. 英漢語言禁忌的深層次文化映現(xiàn)[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
ABrief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ANWen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edium of culture.English euphemism,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language, is a culturallyenriched phenomenon. Cultural influence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reationand evolu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on the other hand, the euphemisms well reflectcultural factors on many level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Key words] English euphemism; culture; religion
。ㄉ辖覲113頁)
綜上所述,表示原因、理由的「で」、「に」、「から」的用法依次如下:
「で」表示直接而單純的原因。包括主觀的和客觀的原因。
「に」表示動作主體的原因?qū)儆谛睦、生理現(xiàn)象,或是動作主體的感應(yīng)。主要表示內(nèi)在的原因。
「から」表示起因或依據(jù)。表示有由于某種現(xiàn)象導(dǎo)致某種結(jié)果的這種呼應(yīng)語氣。含有來源或起點的語意。
標題中的病句可以修改成以下表達。
1.病気だから、學校を休もうと思います。
2.仮病で、學校を休もうと思います。
[參考文獻]
[1]益岡隆志田窪行則.『セルフマスターシリーズ3格助詞』くろしお出版,1987.
[2]水谷修水谷信子.『外國人の疑問に答える日本語ノート』The Japan Times,1988.
[3]徐一平.助詞[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朱萬清.語助詞的異同[M]. 商務(wù)印書館出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