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的模糊性是人類語言的基本屬性之一。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有意義地運用模糊語言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加有效。從語用角度對模糊語言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對如何正確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語言,成功地進行言語交際,及其在英語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模糊語言,英語教學,語用功能
1.模糊語言的概念
查德認為:“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個點屬于集合的不確定性,而是從屬于到不屬于的變化過程的漸進性”。查德對模糊語言的本質(zhì)更深刻地指出:“人的大部分知覺過程和思維過程都浸透著模糊性。語言對本質(zhì)而言是模糊的,因為這種描寫通常是對復雜情況的概括的描寫”。語言本身是非量化的模糊集合,具有非物質(zhì)形態(tài)的和非直觀的朦朧特性。語言的模糊性信息作為這種非定量模糊集合的要素,正是語言的模糊性在人們交際中的體現(xiàn)形式,而得到語言使用者的普遍認同與接受。
2.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
英國語言學家Leech認為,語用模糊,就是談話話語的這種不確定性,使話語的言外之力不明確的帶有動機,是為了交際雙方的共同利益。交際雙方均可以再談話中使用語用模糊的話語來達到自身的交際目的或意圖?此坪唵蔚哪:拗普Z,卻在不同語境中具有不同的語用功能,體現(xiàn)了說話人或作者的意圖。Grice認為,人們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都遵守會話合作原則,即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這一次交談的目標或方向。這條根本原則具體體現(xiàn)為四條準則:數(shù)量準則、質(zhì)量準則、關聯(lián)準則和方式準則。
3.模糊語言與語言教學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涉及到模糊語的情況,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也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在語言教學中,大量的模糊語的運用可以使話語的真實程度、涉段范圍做出修正,也可以表明說話人對話語內(nèi)容所作的直接主觀推測或者提出客觀根據(jù),對話語做出間接評估,從而達到表達委婉的修辭效果。
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對模糊詞語的分類也不盡相同。E.F.Prince等人從語用角度把模糊限制語(shields)分為四類,程度變動語 如: in general/On the whole(總的說來)、actually/practically(實際上)等;范圍變動語如:about/approximately(大約)、basically fundamentaUy(基本上)、nearly/almost(差不多)等;直接緩和語 如:I think/presume/believe/suppose/guess(我認為、相信、猜想)、It seems that(似乎)等; 間接緩和語如:It is said (據(jù)說、估計)、It’s well-known/people say(眾所周知、有人說)等。
教師經(jīng)常用委婉語,這大多是屬于模糊語,即:“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運用降格陳述法進行委婉表達。例如在說道有關成績的話題的時候,如果該學生成績考得不好,教師應該使用這類模糊詞語來表達精確詞語學生對分數(shù)敏感。教師使用的委婉語可弱化考試成績不理想給學生的打擊,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在談到成績差的學生時,教師若運用模糊表達就肯定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使用了抽象的模糊限制語,聽者(可能是家長)會認為教師既能實事求是評價學生的同時還是個積極的鼓勵者,不會引起學生不愉快的感情,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受老師關注的。這種迷糊語的運用還表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布置任務和安排時;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批評、教育時;給學生的作業(yè)批語;課堂上和學生的交流時。
課堂上教師多用委婉語可保護學生自尊心免受傷害,從而融洽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如委婉的虛擬語氣、If句式的使用都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課堂沖突和尷尬,充分利用委婉語的模糊語義功能。這些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巧妙地讓學生清楚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樣是提醒學生語音有問題.講究策略的教師會說“If you paid more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it would be better”。相反,不講究策略的教師可能會說“Your pronunciation is too bad, do you understand”等類似的話語,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教師對于模糊語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動機,融洽師生關系,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各項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緩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焦慮,充滿自信,從而積極主動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努力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們的興趣,使英語課堂氣氛濃郁、生動活躍,而模糊語的恰當運用則是創(chuàng)造這種良好氛圍的必要手段和工具。
總結(jié)
總之,模糊語在話語規(guī)則、社會規(guī)范和交際需要的作用下,形成了語義相對模糊的詞匯和交際模式。實際上,人們在交際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受語言、文化和情境的制約。要正確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就要密切注意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的語言習慣特點和各種有關語言的社會因素,并隨時注意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師,面對的是學生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教師的職業(yè)也本身和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充分理解模糊語的語義功能,將對教學工作的開展有著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Joanna Channe1.Vague Language《模糊語言》,[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Channel J. 2000. Vague Languag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何自然.語用學講稿[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4.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鐘文,郝義俠. 委婉語和禮貌原則[J].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