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原因
[摘 要]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是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探索思想道德建設規(guī)律的重大進展。本文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基本組成部分,考察了其形成和演變過程。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提出; 歷史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tǒng)攝和支配地位。它既是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探索思想道德建設規(guī)律的重大進展,也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價值理論建設的重要成果。本文探討核心價值體系各個組成部分的演變和形成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靈魂。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指出:“我們的黨從它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黨”(《毛澤東選集》第3卷,1991年版(下同),第1093頁)。建國后,毛澤東把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判斷“鮮花”和“毒草”的基本判斷標準之一,強調:“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下同),第350頁)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必須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強調“老祖宗不能丟”。與此同時,他深刻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下同),第3頁)以毛澤東和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
鄧小平還把堅持馬克思主義提到信仰的高度來強調。他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時,他公開向世界宣稱:“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82頁)。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江澤民毫不動搖的基本觀點。江澤民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保ā督瓭擅裎倪x》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下同),第282頁)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上,要始終做到“堅定不移、不能含糊”;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問題上,要堅持“一個中心,三個著眼于”。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江澤民還提出了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問題。2000年召開的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保ā督瓭擅裎倪x》第3卷,第86頁)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并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要的戰(zhàn)略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胡錦濤還強調: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一元化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想。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著力回答干部群眾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增強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創(chuàng)造力、說服力、感召力。要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認真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占領理論陣地,指導新的實踐。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要內容。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一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團結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民族、黨派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概念和口號。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漸漸成為現(xiàn)階段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主要內容。早在1980年3月,《人民日報》轉載評論員文章,提出:“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通過大家的艱苦奮斗,去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強國!保ā度嗣袢請蟆罚1980年3月23日)鄧小平對理想建設非常重視,他提出的培育“四有”新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理想”。他還指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yōu)勢!保ā多囆∑轿倪x》第3卷,第144頁)
“共同理想”的正式提出是在十二屆六中全會上。全會提出了“用共同理想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任務,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這就是現(xiàn)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睕Q議還要求正確處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關系。此后,共同理想教育成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出現(xiàn)在此后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成為“九五”、“十五”、“十一五”計劃(規(guī)劃)的重要內容。
江澤民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保ā督瓭擅裎倪x》第2卷,第33頁)他還強調:鞏固和發(fā)展全國人民的大團結,是建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基礎之上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把“在全民族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確定為今后十五年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第一個主要目標。
胡錦濤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繼續(xù)高度重視共同理想教育。到十六屆六中全會,共同理想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動力。
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嶄新業(yè)績的力量源泉。
早在1935年,毛澤東在談到中華民族的抗日決心時,就深刻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61頁)建國后,毛澤東多次指出:“中華民族就是這樣一個堅決戰(zhàn)斗的民族”(《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92頁),“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3頁)。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強調:“絕不允許把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技術和某些管理的經驗,變成了崇拜資本主義外國,受資本主義腐蝕,喪失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保ā多囆∑轿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下同),第368頁)他還提出,“我們國家的每個人包括娃娃都要有愛國主義精神,有民族自尊心,這與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是密切相聯(lián)的。”(《鄧小平年譜》(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802頁)
在整個改革開放時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振奮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共中央考慮的重要問題。1983年7月,中宣部等單位聯(lián)合發(fā)出了《關于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意見》;1994年8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印發(fā)<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通知》。這兩個文件都要求大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十四屆六中全會把發(fā)揚民族精神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明確提出“在全社會發(fā)揚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
江澤民全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他在1996年召開的西安事變六十周年紀念大會、1998年召開的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2001年召開的全國文聯(lián)七大和作協(xié)六大上的講話中,多次論述了民族精神問題。黨的十六大報告對民族精神的內涵進行了全面概括:“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報告還提出了“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559—560頁)。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非常重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價值。在2003年12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胡錦濤要求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宣傳思想戰(zhàn)線極為重要的任務,強調既要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體現(xiàn)時代進步的要求,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民族精神的內涵。十六屆六中全會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被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之一。
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論述社會主義文藝問題時,就多次談到“時代精神”問題,要求社會主義文藝既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又體現(xiàn)時代精神。改革開放時期,時代精神成為黨和人民經常使用的一個重要詞匯,其內涵也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指出:在長期革命戰(zhàn)爭中我們黨形成的“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同樣也需要大大發(fā)揚(《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72頁)。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鼓勵改革開放中“闖”的精神,“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8頁)。
江澤民對改革開放時期應該弘揚的時代精神進行過多次闡述。在十四大報告中,江澤民要求“全黨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尊重科學、真抓實干的精神,顧全大局、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謙虛謹慎、崇尚先進的精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頁)。1993年3月,江澤民又提出了“64字創(chuàng)業(yè)精神”。他還對改革創(chuàng)新,尤其是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了重點論述,指出:“發(fā)展離不開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有新思路,這是我們多年來推進發(fā)展得出的一個重要認識。”(《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頁)2001年10月,中共中央發(fā)出《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新時期的時代精神概括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人民日報》,2001年10月25日)。
在2003年12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強調:要宣傳和弘揚解放思想、銳意改革、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把改革創(chuàng)新作為時代精神核心的表述,第一次出現(xiàn)于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十六屆四中全會則明確提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笔鶎昧腥珪希愿母飫(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道,被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正確的榮辱觀念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深刻指出: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頁)江澤民指出:“領導干部必須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還必須講修養(yǎng)、講道德、講廉恥”,“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提倡高尚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艱苦奮斗、勤儉樸素為榮,以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為恥!保ń瓭擅瘢骸墩擖h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534、245頁)他還強調,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人們分清正確與謬誤、文明與愚昧、真善美與假惡丑。
2006年“兩會”期間,胡錦濤明確提出了“八榮八恥”思想。他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guī)范,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fā)展。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胡錦濤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褒榮貶恥、揚榮抑恥的思想,繼承了中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tǒng),同時又豐富了新的時代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在青年中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以貢獻全部力量建設和保衛(wèi)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利益、國家尊嚴為最大恥辱!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發(fā)展。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之引領社會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既是豐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字:文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