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王維的禪與禪詩
論文摘要:王維與佛禪有著密切的關系,其思想多受佛教的影響。王維在他悅動無聲、喧寂如一的禪詩中,完美似乎能感受到詩人情見雙泯、生滅自然的禪觀,不禁為詩人的禪學修為和禪學理念所折服。他“以禪語入詩、以禪趣入詩、以禪理人詩“而使其佛性十足。釋道交融使王維山水田園詩的意境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具有情趣美、含蓄美、靜態(tài)美、繪畫美等特點。讓人品味詩意唯美的時候感受到禪意無限。本文擬從王維的習禪歷程和分析禪詩意境美來揭示禪與詩的完美結合后的美感特質(zhì)。
論文關鍵詞:王維,佛教,參禪,禪詩,美感
菩提薩剩佛教中堪稱大德者,俱為大覺有情之人,唐代多才多藝的大詩人王維可以說是這樣一個人。他被后世稱之為“詩佛“這一方面因為他的佛學理論修養(yǎng)非常精深,另一方面是他有豐富的宗教實踐。對禪門妙方的參悟可以說是深得禪家三昧。甚至達到了“字字入禪”的境地。王維自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贊佛文》)詩作受到了禪宗思想很深的影響,他的山水詩中往往包含深遠的禪意。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對王維的詩藝意境做了很好的總結。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nèi)編卷六)說:“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彼蚴芎蓾缮駮U師所托,作《六祖能禪師碑銘》,成為后來研究禪宗史的重要史料?梢娡蹙S在禪學與詩學的偉大造詣。
一王維的禪宗思想淵源
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依附“黃老之學”經(jīng)與三玄合流,到隋唐得到了充分發(fā)展。盛唐是禪宗勃興之際,禪宗興起和唐詩蔚為一代文學精華幾乎同時,歸趣根本不同的宗教與文學相得益彰。而禪和詩都需要內(nèi)心體驗,都重視象喻和啟發(fā),都追求言外之意。禪宗這種宗教實踐和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的某些類似性,提供了二者相互溝通的橋梁。禪宗南朝竺道生倡導佛性論、頓悟論逐漸演變而成,唐詩則是由南朝“永明體”和山水詩蛻變而來。在唐代一些著名詩人談禪、參禪,作詩表達禪趣、禪理,禪師也和詩人酬唱、吟詩,表達人生理想、境界,從而表現(xiàn)出禪對詩單方面的滲透和侵染,為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打開了新路。以禪入詩,為唐詩注入特有的禪趣。王維(701-761年或698-759年)字摩詰,平生奉佛,素服長齋,仰慕維摩詰居士。是唐代著名詩人、畫家,當時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而王維則被稱為“詩佛”。王維的詩篇主要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寫,宣揚隱居生活和佛教禪理。如《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了觀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計茍不生,是身孰休咎。色聲何謂客,陰界復誰守。徒言蓮花目,豈惡楊枝肘。既飽香積飯,不醉聲聞酒!边@本是慰病之作,作者卻用禪理的思想來解釋人生疾患。作者認為,人有世俗之念,所以眷念人生,才會走錯道路。如果你沒有佛學基礎可能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么意思。其中“四大因”、“根性”“陰界”“連華目”“香積飯”“聲聞”等等都是出自佛典,各有要義。一首情真意切的慰病詩寫的此般枯燥,從其中的禪理來看更像是佛偈而不是詩。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宗教相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其中,禪宗正是佛教中國化的產(chǎn)物,其“身形相離”、“出世而不離人世”的形式特征,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在他生前就被世人稱為“當代”詩匠,又精通禪理,死后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正是因為他篤志信佛,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他在《嘆白發(fā)》詩中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在《飯覆釜山僧》更加明確的說“一悟寂為樂,此身閑有余!鼻宕跏康澱f王維的詩“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帶經(jīng)堂詩話》卷三)王維早期雖以儒家思想為本,但因受家庭影響,佛家思想也始終伴隨著他的生活。其家人都虔信佛法,茹素戒殺。據(jù)其所寫《請施莊為寺表》說,他的母親“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歲,褐衣素食,持戒安禪,樂往山林,志求寂靜”據(jù)考證,大照禪師就是神秀的嫡傳高足,北宗禪七祖普寂。詩人從小可謂是對佛法耳濡目染,他所結交僧人為數(shù)甚多,記載在詩文中的就有道光禪師、睿上人、道一禪師、璦公上人和六祖門下神會禪師等禪僧。從小就受到了禪宗的影響,喪妻后他既獨身修身參禪,中年以后的宦海沉浮使他潛入空門,晚年的他則干脆“萬事不關心”了,唯有參禪悟道。禪宗發(fā)展到五祖弘忍大師后分為北宗神秀南宗神慧兩派。初期,王維依母親修北宗禪。對那些“閑居凈坐守本歸心(凈覺《楞伽師資記》卷一)的禪法很是傾心。在開元二十八年,王維在知南選的途中與南宗禪師神會相遇于南陽由此后王維對南宗“真空妙有兩不相仿”,“擔水砍柴,莫非妙道”的禪法甚為佩服,從而更癡迷南宗禪。王維熱心習禪,與他個人遭遇和個性都有密切聯(lián)系。他生在“開元之治”受時代感染,有志于效力于當時。在他的早年的作品中時有展現(xiàn)。但他的仕途不是很順利,特別是張九齡的罷相給他很大打擊。他“中歲頗好道”(《終南業(yè)》)四十多歲后熱衷于參禪習佛。王維正是體悟到了自己內(nèi)心中的無束無縛、無牽無掛自我從而達到了自性的圓滿,就體悟到一種解脫、和諧的感受這種輕按和寧靜自在與天地同流萬物歸一的感受。在這里,王維將“閑居凈坐”的北禪和“至人達觀,與萬物齊攻,無心舍有,何處依空”的南禪結合起來,形成了詩人特有的“以寂為樂”“空有不二”的禪觀修行方式。然究其人生經(jīng)歷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發(fā)現(xiàn)“詩佛”并不僅僅詩韻空寂便可當之。乃在于王維其人已然是個禪者了。
二王維詩中禪意的感悟
有學者認為“王維之所以沒能成為偉大的詩人,不是宗教意識太淡薄,而是宗教意識太濃厚”。
關鍵字: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