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太極拳作為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健身項目之一。外國留學生明顯日趨增多。形成了“漢英教學+先形后意+日、韓、俄等語輔教+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留學生,太極拳,教學模式
太極拳作為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健身項目之一,已經(jīng)遍布各大洲;由于太極拳傳播方式方法的局限性,太極拳文化傳播的速度和習練人群的規(guī)模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隨著近年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的大幅度提高,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日益豐富多彩,外國留學生明顯日趨增多,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如何把中國太極拳有效傳播給世界各地呢?高校文化的傳播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我們?nèi)绾文芨玫乩眠@一平臺推廣和傳播太極拳文化,這是一個值得我們?nèi)パ芯康膯栴}。
一、留學生太極拳教學的特點
(一)教學對象
從留學生學習者的年齡層次來看,年齡一般為18歲——24歲左右;從學歷上看,有高中畢業(yè)生和大學畢業(yè)生;從留學生的地域看,幾乎包括了五大洲的學生;從漢語水平看,有漢語初、中、高級。這些學生比較年輕,接受太極拳學習的能力相對較強。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其身體條件、漢語水平、思維方式、民族心理、認知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著差異,這些都影響著太極拳的教學和學習。
(二)教學目的及教學內(nèi)容
由于大多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和醫(yī)學。漢語生的目的就是把漢語學好,醫(yī)學生來中國的目的是學習醫(yī)學,漢語是其中的一門必修課,而太極拳只是一門選修課。因此太極拳教學目的就是“初步掌握太極拳的基本拳法和理論,了解中國太極拳文化的健身和養(yǎng)生功能,豐富留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增添留學生健身鍛煉的內(nèi)容,提高健身效果與質(zhì)量,并結合其專業(yè)課的學習,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和發(fā)揚光大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使其滿足在中國學習生活和文化交流的需要,順利完成學業(yè)”。
由于留學生身體條件和語言水平的差異,對留學生采用太極拳的教學內(nèi)容不易過長、過難。一般以簡化24式太極拳為宜,太極拳簡易套路,是一種健身拳術。1956年國家體委組織部分專家,在傳統(tǒng)太極拳的基礎上,按由簡入繁、循序漸進、易學易記的原則,去其繁難和重復動作,選取了二十四式,編成《簡化太極拳》。全套共四段,約5分鐘左右可練完一套。
(三)教學重點難點、課程課時安排
雖然太極拳教學對于留學生來說,存在難懂、難學、難練等“三難”問題,但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學習太極拳,理應要先掌握太極拳的理論和內(nèi)涵。教學重點為:學好太極拳的基本功,動作準確、熟練。教學難點為:手、眼、身、步法的協(xié)調(diào),精、氣、神的統(tǒng)一。
對于留學生來說,太極拳是為選修課。在課程上安排方面,應盡量不影響主干課程的教學,課時安排可以為:每周一次,一次兩學時(即90分鐘)為宜,為了教學的連續(xù)性和學習的持續(xù)性,以一學期為周期,每學期安排16周課,太極拳動作可分為4段8組16小節(jié),由于留學生接受太極拳教學的速度較慢,課上多涉及一些太極拳文化與不同國家文化的比較,起到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增強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拉近同學們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以便于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建立留學生太極拳教學模式的思考
我們根據(jù)留學生語言的種類,和學習漢語的水平,選用以雙語教學為主,多種語言為輔的方法進行太極拳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配合共同完成多種語言的翻譯和溝通,對于教師除了教和可以學,而學生除了學太極拳,也同時學習了漢語,也提高了自己的母語。根據(jù)留學生的學習太極拳目的和學習漢語的特點,進行了教學內(nèi)容、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形成了“漢英教學+先形后意+日、韓、俄等語輔教+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論文發(fā)表。
(一)總體設計
不分課型,學練結合,學以致用。分理論課和技術課教學模式是目前國內(nèi)各種類型的太極拳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但是按理論和技術分課型,未必是太極拳的最佳途徑。論文發(fā)表。因此,不分課型是根據(jù)留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的選擇。由于課時的限制,留學生的太極拳課不可能分成理論課、技術課,它只能是一門理論、技術和語言的綜合課。因在中國生活和交際的需要,留生首先要掌握漢語的聽說能力,在其理解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學習太極拳的動作,即太極拳的拳形,在注重動作練習的同時,也要推進太極拳理論的教學。
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學習太極拳動作之初先學習動作名稱,教師先用漢語與英語表達清楚,用兩種語言與同學們解釋動作的名稱,做動作再介紹動作的攻防含義,如果哪位同學不清楚,可以用該同學的母語進行交流,據(jù)近幾年對留學生的統(tǒng)計,留學生排名靠前的多為韓、日、美等國家;所以,對于教師的要求,一般除了漢語和英語,還要掌握韓語和日語的太極拳相關的語言解釋。為了增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應了解該國武術的相關知識,如韓國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美國的空手道和拳擊等。在教學過程中,先形后意,就是先練習動作,后練習太極拳的精、氣、神統(tǒng)一。教師要及時與學生語言交流,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練習。太極拳學習,一開始就要大力加強基本功練習,尤其是基本步法和手上動作的配合,在基本動作學完以后,我們強調(diào)太極拳技擊性和攻防含義,所謂太極拳難學,主要是對下肢力量要求高,還要配合呼吸及眼和手上的動作,尤其是起式以后幾乎都是單腿屈膝支撐。
(二)編寫教材
教材是教學之本,決定著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體現(xiàn)著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教學質(zhì)量起著基本的保證作用。通過訪談、開座談會和問卷調(diào)查等形式,我們了解了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及對太極拳的需求,根據(jù)留學生語言種類和學生的人數(shù),我們把24式太極拳翻譯成英、日、韓、俄等國語言漢語對照本講授,按照學生的需求,發(fā)放不同的教材。這一教材簡潔易學,主要是把24式太極拳的動作名稱,攻防含義解釋清楚,再附加鍛煉應注意的一些方法、同學們感興趣的武術內(nèi)容和話題。這樣在學生學習太極拳的同時,也學習了漢語,對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有所提高,并有本國語言的翻譯,會增強留學生學習太極拳的積極性。論文發(fā)表。
教材中也增加了一些中國人日常生活中與健康有關的話題。教材從兼顧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遵循了教材編寫的常規(guī)原則:由易到難、急用先學、循序漸進、重復再現(xiàn)等。教材的總體框架是功能型的,即以功能項目或交際情景、交際內(nèi)容為綱來編寫。除此之外,我們結合武術專業(yè)的特點還特設了“武術小詞典、武術小知識、太極拳起源及發(fā)展、武術名人、太極拳名家、外國人學武術”等幾個特色欄目。
(三) 考核評定
考核的目的,一是考察學生對太極拳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學生也可以自測;二是讓學生熟悉考試的方式和方法。考試采取音樂(口令)伴奏,每次一人,基本要求:在考核評定時學生們能夠符合太極拳基本技法的要求熟練的演練套路?荚u結果一般不要直接給出分數(shù),以優(yōu)秀、良好、不合格為宜,以提高學生選課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淑英.外國人學太極拳入門[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2]李泉.對外漢語課程、大綱與教學模式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上一篇:廣告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