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過度自信在金融市場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綜合國內(nèi)外關于過度自信的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學的基礎研究結(jié)論正在改變,而行為金融中關于過度自信已有的研究方法和實證結(jié)論也受到的質(zhì)疑,行為金融未來將會更加慎重和穩(wěn)健的引薦心理學的相關成果。
論文關鍵詞:過度自信,行為金融
引言
金融市場發(fā)展至今,學者們發(fā)現(xiàn)標準金融的理論已經(jīng)無法解釋現(xiàn)實中存在的大量的異象,于是經(jīng)濟學家們開始尋找新的理論框架去解釋,其中發(fā)展較為快速、影響較大的便是行為金融。雖然將心理學的理論運用與其他學科在很早就有,如管理學中的行為科學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的較為成熟了,但引入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內(nèi)容的行為金融學才剛剛起步,仍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文選擇行為金融中一種認知偏差——過度自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國內(nèi)外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以期望對過度自信有更深入的了解。
2國外相關研究
Oskamp(1965)在他的心理學臨床判斷分析中給出了有關“過度自信”最簡短的表述:超出精確性的過度自信。他認為自信是伴隨著人們對自己任務的估價增加而上升的,通過實驗得出心理學家表現(xiàn)出更高的過度自信。這個也在后來被Fischhoff(1977,1980)重新定義,即人們常常高估自己所擁有知識和信息的精確性。由于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xiàn)象,心理學家們一直未放棄對過度自信的研究和更深入的探討。Glaser和Weber(2007)將過度自信劃分為兩部分:校準誤差和積極幻想。
較早研究過度自信問題的學者有Kyle、Wang(1997),Odean(1998)和Daniel、Hirshleifer以及Subrahmanyam(1998,2001)等。他們通過構(gòu)建模型和調(diào)查進行研究。
Kyle和Wang(1997)建立了存在投機交易的兩家賣主壟斷市場模型,顯示出過度自信交易者產(chǎn)生的期望效用和收益不僅比理性交易者高,而且高于其過去是理性交易的預期。因此,在兩基金的納什均衡中,如果兩只基金都是由過度自信的基金經(jīng)理管理,結(jié)果將陷入囚徒困境中。而這也是過度自信能長期存在的原因。
Odean(1998)通過調(diào)查市場中的交易者、內(nèi)幕知情者和做市商的過度自信情況,顯示出交易者存在“better-than-average”效應,他們總對自己的信息評價好于同類的其他人。Odean認為過度自信可以增加交易量、市場深度和降低過度自信的交易者的預期效用。之后,他和Barber(2000)對1991-1996年66465戶家庭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投資普通股的收益并不高,而過度自信是解釋他們高交易水平和低收益表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Barber和Odean最終告誡個人投資者,投資股票對他們的財富來說是很危險的。
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2001)先分析了證券市場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理論的兩種心理偏差:投資者過度自信和自我歸因,得出過度自信暗示長期滯后自相關負的效應和過度波動;自我歸因增加了短期滯后自相關正的效應。后來他們進一步建立資產(chǎn)定價模型反映協(xié)方差風險和對公司前景的錯誤感知,假定在該模型中,套利交易可以消除錯誤定價。均衡后,預期收益與風險和錯誤定價存在線性關系,并且一些證券顯示出某些特殊要素的錯誤定價而不是系統(tǒng)性錯誤定價。
最近幾年關于過度自信的研究逐漸增多,而且不僅僅局限于個人投資者的過度自信現(xiàn)象,很多學者也開始關注管理者的過度自信問題。Malmendier和Tate(2005)對福布斯公布的前500強CEO進行分類,使用他們對公司的投資決策和個人投資組合的面板數(shù)據(jù)對過度自信假設做檢驗,發(fā)現(xiàn)過度自信的CEO更多的為考慮現(xiàn)金流而做出投資決策,特別是那些依賴資產(chǎn)凈值的公司。David、Graham和Harvey(2007)通過分析頂級財務總監(jiān)的7000個面板數(shù)據(jù),表明當分析公司決策制定時,過度自信的影響應該被明確提出來。
Blavatskyy(2008)提出一個新的激勵方法來測量人們對自己掌握的知識的自信程度。模型分為兩部分進行,最終結(jié)果顯示:使用激勵機制后,人們對自己的知識自信不足,他們對自己掌握的知識的自信程度并不依賴于他們對風險的態(tài)度。
也有一些學者研究某一個市場中的過度自信現(xiàn)象,如Han、Hirshleifer和Wang(2007)以投資者過度自信為基礎給出了一個關于外匯市場中遠期貼水之謎的解釋。構(gòu)建了一個新的模型,以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對自己掌握的信息過度反應為前提,通過模糊參數(shù)估計給出了遠期貼水偏差與外匯交易量、匯率波動率等相關關系的新觀點。Oberlechner和Osler(2008)提供實證表明外匯經(jīng)銷商在估計不確定性和自身能力時也存在過度自信的心理。
Chang和Luo(2008)證實了特殊風險與投資者過度自信之間的正的相關關系,通過數(shù)據(jù)測試表明一個中等水平的過度自信隨著時間深化和增長,一個極度高的過度自信則會導致市場失靈。而Grinblatt和Keloharju(2009)則分析了兩種心理特征:感覺尋求和過度自信。根據(jù)芬蘭的證券交易數(shù)據(jù),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和感覺尋求型的投資者都比其他人更趨于頻繁交易。
關于過度自信理論整體論述的不多,更多是研究的需要而對以往的研究做簡單介紹,Skata(2008)比較完整地回顧了過度自信在心理學和金融學等多學科下的研究文獻,說明過度自信的心理現(xiàn)象解釋了很多經(jīng)典經(jīng)濟理論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最后還總結(jié)了公司管理者的過度自信不僅僅影響公司的內(nèi)在資本結(jié)構(gòu),而且與并購活動中的其他市場參與者互相影響。
總觀國外研究文獻,有關金融市場中的過度自信的研究大多是通過實驗和調(diào)查問卷進行的。但有學者提出這樣存在一些問題,如非代表性取樣、小樣本、人為因素和實驗室條件限制等都使得分析結(jié)果不同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而這些問題也正是過度自信未來發(fā)展所要克服的方面。
3國內(nèi)相關研究
國內(nèi)關于金融市場中過度自信的研究很多,從表3.1中可以看到雖然研究更多是基于行為金融視角從而涉及一些過度自信的內(nèi)容,但還有16%左右的文章是專門研究投資者過度自信以及關于衡量過度自信的模型的設計探討。而相對的,有關公司行為金融方面研究的較少,特別是管理者(CEO和CFO)的過度自信問題。通過整理,筆者還發(fā)現(xiàn)在1999-2001期間這方面的發(fā)表論文較少,而從2002年以后每年關注過度自信研究課題的人越來越多,且呈現(xiàn)每年遞增的趨勢。而這可能也是符合行為金融在我國的發(fā)展趨勢,2002年當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授予了心理學家Kahneman后,國內(nèi)便掀起了行為金融的研究熱潮。過度自信作為人的認知偏差中的一個現(xiàn)象,伴隨著國內(nèi)經(jīng)濟高速增長,過度自信的影響越來越不容忽視。
表3.1 1999-2008年我國有關過度自信研究情況 |
研究分類 |
文章數(shù)量(篇) |
占總數(shù)百分比% |
投資者過度自信實證研究及模型設計 |
29 |
16.11 |
行文金融視角涉及過度自信 |
64 |
35.56 |
投資者行為理論及實證分析 |
16 |
8.89 |
行為公司金融 |
4 |
2.22 |
股票市場異象 |
7 |
3.89 |
管理者過度自信 |
7 |
3.89 |
其他 |
53 |
29.44 |
合計 |
180 |
100.00 |
注:根據(jù)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相關研究文獻整理而得。
具體對過度自信做假設檢驗的有國內(nèi)學者李心丹、王冀寧等(2002)使用時間研究法分別對我國個體投資者的“政策依賴性心理”、“過度自信心理”和投資者“過度交易”是否損壞個人財富等方面做出了實證檢驗,表明我國投資者存在這樣的認知偏差。但譚松濤和王亞平(2006)認為李心丹等人的關于過度自信和過度交易的驗證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構(gòu)造了新的統(tǒng)計量——投資者平均周換手率,采用Bootstrap方法估計統(tǒng)計值以及置信區(qū)間等指標。通過驗證得出投資規(guī)模、交易頻率和性別等都對投資股票的收益率產(chǎn)生影響,過度交易與過度自信是相關的。
也有一些學者則運用過度自信的思想對某個具體問題進行新的思考。李平和曾勇(2004)從交易者過度自信的角度分析了不完全理性交易行為對金融資產(chǎn)短期價格行為的影響并建立了相應的數(shù)學模型,表明存在過度自信交易行為情形下的金融資產(chǎn)短期價格顯著高于資產(chǎn)的內(nèi)在價值。對這一方面,吳衛(wèi)星、汪勇祥和梁衡義(2006)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假定投資者的效用函數(shù)為多重先驗效用函數(shù),引入模型不確定性,以此分析非理性投資者的市場參與問題。他們重點分析投資者過度自信和市場參與、資產(chǎn)價格泡沫之間的關系,表明有限參與和過度自信相互制衡維持了市場的均衡狀態(tài)。而米黎鐘和李國平(2005)則分析了兩種主要的行為金融理論:公司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理論和市場驅(qū)動理論對公司購并原因與普遍敗績的解釋。
文鳳華、黃德龍等(2007),陳其安和陳亮(2008)等學者致力于過度自信的模型化研究。前者通過構(gòu)建數(shù)值模擬模型,對投資者受過度自信與后悔厭惡影響下的收益率分布進行模擬,結(jié)果證實:與有效市場假說之下的正態(tài)分布相比,此種狀態(tài)下的收益率分布存在著尖峰厚尾、左偏、左尾厚于右尾以及尖峰與厚尾程度隨著時間單位的延長呈現(xiàn)下降趨勢等統(tǒng)計學特征。后者則用一個簡單的兩期資本預算決策模型和實物期權思想,建立恰當?shù)臄?shù)學模型對過度自信條件下的上市公司經(jīng)理股票期權補償問題進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一定條件下,使公司價值最大化和使公司股東收益最大化的股票期權補償數(shù)量都將隨著經(jīng)理過度自信程度的提高而減少;使公司價值最大化的股票期權補償數(shù)量大于使股東收益最大化的股票期權補償數(shù)量。
但是關于過度自信的模型化發(fā)展,有學者持質(zhì)疑的態(tài)度,如桂荷發(fā)、蔡明超等(2007)在他們的綜述中討論了行為金融理論文獻中的模型化表示過度自信時存在的一些問題。他們認為:一方面,已有的過度自信文獻并未能夠從模型化的角度清晰區(qū)分開過度自信投資者與“更知情”(moreinformed)投資者;另一方面,這些模型未能有效地區(qū)分由于動態(tài)資產(chǎn)組合調(diào)整引發(fā)的交易量和由于過度自信導致的交易量。
4結(jié)論與展望
關于過度自信的研究正在逐步完善,但正如Fama對實證行為金融提出的批評,他通過研究已有的實證行為金融文獻,表明實證行為金融并未達成一致的意見。桂荷發(fā)、蔡明超等(2007)則認為模型化的過度自信研究無法區(qū)別來自模型動態(tài)調(diào)整帶來的過度交易,而關于大家認同的男性比女性更自信的實證結(jié)果,心理學對此并沒有一致的觀點。他們還提出了行為金融的研究學者們存在引用偏見,而這一選擇偏見本身正反應出研究人員自身的過度自信。
如今,心理學關于“過度自信”的基礎研究結(jié)論正在發(fā)生變化,而作為引薦心理學成果的行為金融來說,未來的研究將更加慎重,需要研究學者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nèi)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檢驗新的行為金融理論。
參考文獻
1 Oskamp S. Overconfidence in case-study judgments[J].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965(3): 261~265.
2 Fischhoff B, Lichtenstein S and Slovic P. Knowing with certainty: theappropriateness of extreme confid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7(4): 552~564.
3 Fischhoff B, Koriat A and Lichtenstein S. Reasons for confidence[J]. Journal 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80(2): 107~118.
4 Glaser M, Weber M. Overconfidence and trading volume[J]. The Geneva Risk and InsuranceReview, 2007( 1): 1~36.
5 Kyle A.S, Wang F.A. Speculation duopoly with agreement to disagree: Can overconfidencesurvive the market test?[J]. Journal of Finance, 1997(5): 2073~2090.
6 Odean T. Volume, volatility, 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 average[J]. Journalof Finance, 1998(6): 1887~1934.
7 Barber B, Odean T. Trading is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the common stock investment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investor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0(2): 773~806.
8 Daniel K, Hirshleifer D and Subrahmanyam A. Investor psychology and security marketUnder- and overreactions[J]. Journal of Finance, 1998(6): 1839~1885.
9 Daniel K, Hirshleifer D and Subrahmanyam A. Overconfidence, arbitrage, and equilibriumAsset pricing[J]. Journal of Finance, 2001(3): 921~965.
10 Malmendier U, Tate G. 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Journal of Finance,2005(6): 2661~2700.
11 David I.B, Graham J.R and Harvey C.R.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policies[J]. SSRN, 2007(12): 1~55.
12 Blavatskyy P.R. Betting on own knowledge: experimental test of overconfidence[J]. SSRN, 2008(1): 1~22.
13 Han B, Hirshleifer D and Wang T.Y. Investor overconfidence and the forward discountpuzzle[J]. SSRN, 2007(12): 1~39.
14 Oberlechne T, Osler C. Overconfidence in currency markets[J]. SSRN, 2008(3):1~40.
15 Chang E.C, Luo Y. Investor overconfidence and the increase in idiosyncratic risk[J].SSRN, 2008(): 1~55.
16 Grinblatt M, Keloharju M. Sensation seeking, overconfidence, and trading activity[J]. Journalof Finance, 2009(): 1~31.
17 Skata D. Overconfidence in psychology and finance – an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view[J].Bank I Kredyt, 2008(2): 33~50.
18 李心丹,王冀寧等.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實證研究[J].經(jīng)濟研究,2002(11):54~63.
19 譚松濤,王亞平.股民過度交易了么?——基于中國某證券營業(yè)廳數(shù)據(jù)的研究[J].經(jīng)濟研究,2006(10):83~95.
20 李平,曾勇.過度自信對金融資產(chǎn)短期價格行為的影響分析[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12):39~43.
21 吳衛(wèi)星,汪勇祥等.過度自信、有限參與和資產(chǎn)價格泡沫[J].經(jīng)濟研究,2006(4):115~127.
22 米黎鐘,李國平.行為金融學對公司購并原因與普遍敗績的解釋[J].金融研究,2005(6):83~91.
23 文鳳華,黃德龍等.過度自信、后悔厭惡對收益率分布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7):10~18.
24 陳其安,陳亮.過度自信條件下的上市公司經(jīng)理股票期權補償[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5):11~28.
25 桂荷發(fā),蔡明超等.過度自信研究模型方法的一個評注[J].金融研究,2007(2):9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