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本文擬從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人際功能入手。長期以來對于古詩英譯的研究。卻沒有學者從人際功能來探討這首詩的英譯問題。對于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幾種英譯文。
關鍵詞:系統(tǒng)功能語法,古詩英譯,人際功能,《靜夜思》
一、引言
長期以來對于古詩英譯的研究,最成功、貢獻最大的主要是在詩學的框架下展開,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卓振英和許淵沖。卓振英從古詩英譯的原理、方法、心理過程和評價體系等方面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古詩英譯理論框架;許淵沖則形成了具有很強指導意義的、較嚴密的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此外,顧正陽[1]、穆詩雄[2]力圖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構建古詩英譯的理論框架。近年來,又出現(xiàn)了語言學路徑的古詩英譯研究。這方面研究成果較多的當屬黃國文,他利用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建立了一個古詩英譯研究的語篇語言學框架,對古詩英譯方面進行了較科學而系統(tǒng)的研究。
本文也是從語言學角度來分析古詩的英譯。對于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幾種英譯文,已經有學者從經驗純理功能(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邏輯功能)[3]、概念功能[4]和語篇功能[5]角度進行了探討,卻沒有學者從人際功能來探討這首詩的英譯問題。本文擬從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人際功能入手,對這首詩的英譯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分析和看法,同時通過分析來測驗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語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應用性。
二、人際功能概說
在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通過用用語言這種形式來與其他人交往,以此來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在這個交往過程當中,人們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古詩英譯,同時也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世界(包括現(xiàn)實世界和心理世界)看法。在實際的交往中,人們不斷交換角色,但是無論角色怎樣交換,主要的交際角色只有兩個,即“給予”和 “需求”:講話者可以給予聽話者某種實實在在的東西或告訴其某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向聽話者求取某種東西或向其詢問某方面的信息。此外,交際中的交換物也分成兩類:(1)貨物或勞務;(2)信息。胡壯麟等[6]116認為,如果說話者的目的是讓聽話者為他做某件事情,如“請關上窗子!”或給予他某項物品,如“把鹽遞給我。”,那么在這一交際過程中所交流的就是貨物或勞務。如果說話者的目的是為了讓聽話者告訴他某事,如“幾點了?”或“你什么時候動身?”,那么這一交際過程中所交流的就是信息。如果把交際角色和交換物這兩個變項組合起來,便構成了四個言語功能[7]68-69(Speech roles)。
表1
交換物 交際角色 |
信息 |
貨物或勞務 |
給予 |
聲明(Statement) |
提供(Offer) |
需求 |
問題(Question) |
命令(Command) |
“聲明”、“問題”和“命令”這三個言語功能于特定的語法結構往往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例如,“聲明”通常由陳述句表達,“問題”一般由疑問句表達,而“命令”則往往由祈使句表達。
為了闡釋這種交換功能是如何利用語言形式的改變得以實現(xiàn)的,韓禮德[7]79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語氣。一個小句是由語氣和剩余成分構成,語氣由主語和限定成分構成。主語表現(xiàn)為一般意義上的名詞詞組、人稱代詞等;限定成分主要表現(xiàn)為時態(tài)和情態(tài)。在下文中,筆者將會從語氣、人稱及情態(tài)這三個方面探討這首詩的英譯所傳達出的人際功能會計畢業(yè)論文范文。
三、《靜夜思》一詩的人際功能分析
李白的原詩是這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靜夜思》這首詩的第一,三和第四句都是采用陳述語氣(Declarative),而第二句既可能是陳述語氣,也可能是疑問語氣(Interrogative)。“疑”可能是作者自己問自己,也可能是作者問別人。對于這個字的解讀,本文認為“疑”雖有動詞“懷疑”、“疑惑”之義,但是如果將此義用于“疑是地上霜”中,行文不但迂曲突兀,而且理解上還必須分別添上動詞“懷疑”的主語和系詞“是”的主語,語義才能周全,即成了“床前明月光,(我)疑(它)是地上霜。”這種根據(jù)詩意添字而成的復句式理解,倒不如以單句形式理解那樣簡明和一目了然。筆者認為古詩英譯,“疑”應該當作副詞“猶”、“似”,有“好比”、“如象”之意。在此提出這種說法,是因為在下文對其英譯文的分析中,這一句的分歧最大。
四、英譯文的人際功能分析
《靜夜思》這首詩的英譯文有十幾種,在此只列舉其中的六種(見附錄)。其中五位是外國學者,一位是中國學者。為了敘述方便,下面分別以Giles譯(Herbert.A.Giles),Bynner譯(Witter Bynner),F(xiàn)letcher譯(W.J.B.Fletcher),Obata譯(S.Obata),Lowell譯(Amy Lowell),趙譯(趙甄陶)代替這六種譯文。下面就從人際功能的幾個方面來分析《靜夜思》的六種英譯文。
。ㄒ唬┮蓡栒Z氣和陳述語氣
語氣是人際功能意義傳達最重要的一個手段。本文將重點分析這首詩中的語氣問題。上文中提到,這首詩在翻譯時語氣問題出現(xiàn)分歧主要集中在詩的第二句“疑是地上霜”。對這一句,有的學者認為是陳述語氣,而有的學者又認為是疑問語氣。在我們收集的這六種譯文中,有三種把它當作陳述語氣(Giles譯:Glitteringlike hoar 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Fletcher譯: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Obata譯:And wondered if it were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有三種是把它當作疑問語氣(Bynner譯: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owell譯: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趙譯:Could it be frost instead?)上文中已提到關于“疑”字的簡略分析,筆者認為這句話應視作陳述語氣。究其原因,我們來看看“疑”字在辭書及古詩中的一些用法。
各種辭書的詞條中,有“疑”作“擬”的解釋!吨形拇筠o典》中“疑”字有一詞條注釋為“似也”,引用《書·大禹漠》“罪疑惟輕”為例!掇o源》中“疑”字也有一個注釋為“比擬”、“類似”,通“擬”,并引用《禮·燕義》中“不以公卿為賓,而以大夫為賓,為疑也”為例。由此可見,在關于“疑”的解釋中,確有“比擬、類似”的義項,這種講法,古已有之。再來看看“疑”在古詩中的應用。
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與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有異曲同工之效。前者講的是青山環(huán)繞之中,似乎被困山中古詩英譯,沒有出路。后者講的是山嶺重重阻隔,水流縱橫交錯,眼前好像已無路可走。李白《粱園吟》:“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意思是五月的天氣不熱,像是清秋一般的涼爽宜人。此外,王興才[8]135認為,“疑”作“似”講,還常常放在謂動詞之前作修飾限定成分,用做副詞。如杜甫《假山》:“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云。”孟浩然《夕次蔡陽館》:“聽歌疑近楚,投館忽如歸。”這些“疑”作“似”講,但同時又分別與“欲”、“忽”等副詞相呼應。當然,“疑”還可以修飾限定系詞“是”而形成“疑是……”句式,用以表示比喻。李漢威[9]認為,“判斷系詞‘是’之前既可有副詞‘皆、當、正、最’的修飾,起到加強判斷的作用,又可以有‘似、猶’等副詞修飾,而強調主謂之間具有相似的特征和屬性。” 與“似是……”、“猶是……”結構相同的“疑是……”句式,“疑”作“好像”講,修飾后面的系詞“是”,這與本詩中“疑是地上霜”這一句所要表達的意思非常吻合。所以,“疑”作“似”講,而非“懷疑”。
再者,英美著名詩人將“月光”比作“霜”已經有了先例,比如華茲華斯在Evening Walk And Descriptive Sketches[10]中寫道:
The rising moon,
While with a hoary light she frosts theground.
這與李白的“疑似地上霜”幾乎毫無二致。在對月光的描寫上,兩位不同國籍的大詩人也算得上不謀而合。
由此可見,《靜夜思》這首詩的第二句應翻譯成陳述語氣,“疑”作“好像”而非“懷疑”講。在六中英譯文中,將原詩陳述語氣譯成疑問語氣,這與原詩的意境就有點出入。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人際功能成分的分析。
。ǘ┤朔Q的確定問題
英漢語言差別較大,特別是表現(xiàn)在有無主語以及動詞的時態(tài)、語態(tài)等方面!鹅o夜思》原詩通篇無主語古詩英譯,英譯時必須補出主語會計畢業(yè)論文范文。綜觀這六種英譯文,譯者在翻譯時用的都是“I”(即第一人稱“我”),為什么譯者都會采用第一人稱呢?我們知道在做漢譯英時,有時兩種語言的句式不能完全統(tǒng)一起來,而英語中有很多泛指人稱句,大多數(shù)是通過采用第二或是第三人稱來表達的,很少會用到第一人稱來表達泛指概念;氐竭@首詩當中,原詩五言絕句未出現(xiàn)一個人稱代詞。但是當我們在朗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即“我”)置身于詩中所描繪的情境當中:“我”是一個漂泊他鄉(xiāng)的異客,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灑在地面上,猶如是下了一層霜似的。此時此刻的“我”孤苦伶仃,望著月亮是那么的孤寂清冷,一股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這是原詩所能給我們帶來的想象之景。再來看譯文,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稱“I”,這點倒是與我們中國讀者在閱讀這首詩時所能產生的意象不謀而合。那為什么中外譯者都會采用第一人稱呢?因為第一人稱顯得更加親切、真實,一下子拉近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讓讀者在閱讀時把自己當成詩中的那個“我”,更好地融入到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情景當中而產生共鳴。如此一來,詩中的意象和韻味便更加容易被讀者吸收和消化,詩人創(chuàng)作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情態(tài)的使用
情態(tài)也是人際功能傳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簡單來說,句子的情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情態(tài)動詞及一些程度副詞的使用上。在英語中,情態(tài)有四種形式:第一種是表示可能性,如“那孩子可能是她的。”第二種表示經常性或習慣性,如“她經常去那里。”第三種表示義務和責任,如“你應該現(xiàn)在就去那里。”第四種表示意向和傾向,如“我將會幫你的。” 原詩當中涉及情態(tài)的只有第二句“疑是地上霜”。上文已經分析過,這里的“疑” 應作“似”、“猶如”及“好像”講,類似于英語當中的“might be”、“may be”、“as like”、“as if”等等。再來看看六個譯文。Giles譯中用的是“like”可作“好像”講,表達的是第一種情態(tài)形式即可能性;Bynner譯中用的是情態(tài)動詞加上完成體的形式“could have been”,也可以歸入為第一種情態(tài)形式即可能性;趙譯只用了一個情態(tài)動詞“could”古詩英譯,沒有表達出“猶如”、“好像”之意,情態(tài)表達得就弱一些;而其余的三個譯文分別直接用了一個表達心理活動的動詞“thought”與“wondered”,和之前的三個譯文相比,情態(tài)意義盡失,因此就沒有表達出人際功能這一方面的全部意義。
五、結語
兩種語言在結構方面差距越大,其人際功能表達方式就越不同,這就形成了概念功能與人際功能在兩種語言中的失衡。為了避免這種失衡現(xiàn)象,譯者不應一味追求翻譯中概念功能成分的形式對等,要在成功解讀與傳譯其概念功能成分所表達的意義的同時,準確挖掘并傳譯出詩文內在的人際含義。本文的分析表明,這六種英譯文都不是很準確,有的是語氣方面的問題,有的是人稱的問題,有的是情態(tài)問題,都沒有很好地傳達出詩文的人際意義。雖然本文的討論是初步的、試探性的,但可以看出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翻譯研究是有啟發(fā)性的,人際功能的研究不但可以幫助讀者確定詩中人物的身份背景,而且還能提高分析英譯文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顧正陽,盧軍羽等.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
[2]穆詩雄.跨文化傳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論[M] 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3]陳紹新.《靜夜思》兩個英譯文的經驗純理功能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 2007, (6):102-104.
[4]張美倫,張清.《靜夜思》英譯文的概念功能分析[J]. 常州工學院學報, 2008, (26):84-87
[5]周蘭.《靜夜思》漢英語篇功能對比分析[J]. 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4, (2):79-81.
[6]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Limited, 1994.
[8]王興才.李白《靜夜思》的重新解讀——兼釋“床”、“疑”二詞的意義[J].時代文學,2009,(6):138-139.
[9]李漢威.怎樣分析謂詞后面的數(shù)量短語[J]. 江漢大學學報, 1998,(4).
[10]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artleby.com/145/ww114.html.
下一篇:“電視相親”反思